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017-10-09魏素兰
魏素兰
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非常重要。所谓“学习主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 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但是, 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往往不易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培养好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从而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呢?
一、营造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 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 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激发创新性, 培养兴趣。教学不仅是单纯的教与学关系, 也是师生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课堂时, 微笑就像一缕阳光, 带给学生元限温暖。教师 本身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 会给课堂带来生机, 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师 生之间会消除心理疑虑, 产生亲热、贴近之感。“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个小小的微笑, 也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不苟言笑的教师固然能给人以威严的感觉, 但却可能将学生拒于千里之外。时间一长, 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代沟”, 造成感情交流障碍,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应该去了解和理解学生的种种好奇和标新立异的心理, 通过感情的交流, 缩短师生问距离。所以教师除了又严肃的一面,更应有开朗、活跃的另一面, 这样才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真正做到和学生融洽相处。拉近心理距离。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 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 多接触学生, 主动找学生谈心, 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尊重学生的人格、选择和个性, 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 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 但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二、坚持有效引领,增强主动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主要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主、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去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弄明白的知识就大胆的不教,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予指点和引导,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便对学生说:“同学们,咱们现在做个游戏。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很快地回答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信咱们试试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当我很快回答出学生所说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并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确认都准确无误时,学生们感到很神奇,产生了想知道其中奥秘的欲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做游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刺激,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精化教学方法,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1.引导生动有趣, 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 但学习不刻苦, 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 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師在讲课时, 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 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引导参与, 努力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 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 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3.注重指导, 全力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一是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 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 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二是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 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 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 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三是会想、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 还要靠“促”, 促使他们动脑子, 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四是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 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 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 想得出, 想得好, 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 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 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 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 “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在教学中, 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 有题可做。如,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①车站堆放 36 吨货物, 运走了 , 运走了多少吨? ②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 运走了, 恰好是 10.8 吨, 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③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 运走了, 还剩 25.2 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④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 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 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 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 2题, 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 1,2 题后, 再开动脑筋做第 3,4 题。这样, 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 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 在课后的练习中, 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 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