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经济带乡村旅游绿色扶贫研究
2017-10-09刘静静蓝振兴
刘静静+蓝振兴
摘 要:东兰县是珠江-西江经济带重点扶贫县,在现有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对东兰县永模村乡村旅游提出“绿色扶贫”概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将东兰县永模村现有乡村旅游绿色扶贫现状及乡村旅游绿色扶贫资源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同时,提出乡村旅游绿色扶贫“绿色开发、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的“三步走”的对策,并得出结论:只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最佳出路。希冀为永模村乡村旅游扶贫及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绿色扶贫;五大发展理念;永模村;珠江-西江经济带
[基金项目: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科研项目(ZX2016006)阶段性成果。]
2014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由于珠江-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一般处于山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外界干扰和影响较少,造成了我国贫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在地理分布上的叠加,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李佳等,2009)。我国旅游扶贫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而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旅游能够达到扶贫目的大方向上及现状和前景的研究。目前,对乡村旅游“绿色扶贫”的研究鲜有驻足,因此,以乡村旅游“绿色扶贫”作为切入点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展开研究,希冀为其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乡村旅游“绿色扶贫”概念简析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强调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乡村旅游“绿色扶贫”的概念,旨在致力永模村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方向的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策划。绿色扶贫,是三种含义组合。它是一种生态扶贫系统,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在绿色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具有低耗能、清洁、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乡村旅游绿色扶贫,依据绿色扶贫和乡村旅游的定义内涵,界定以绿色扶贫这一生态扶贫系统为依托和前提,发展传统的乡村旅游。从而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达到扶贫目的的一种新型扶贫模式。乡村旅游绿色扶贫,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乡村旅游和绿色扶贫融合和交汇的产物。
二、东兰县永模村基本现状调查分析
(一)现状数量:2052人居住位置以“小聚居”分布
永模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东兰县长乐镇南部的红水河边。该村地处东经107°22′45″,北纬24°31′2″ [1],背靠巴社山,是长乐镇五大库区村之一。全村社区居民均为壮族,共有2052[2]人(2013年底数据),并在巴社山等山体附近以小聚居形式呈现。
(二)基础设施:对外通达性较差,村内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村内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外部游客可进入性差,村内道路与坡豪湖连通性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村内许多居民还未能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通讯相对困难,广播电视等通讯工具匮乏,网络服务信号差;旅游开发进程缓慢,目前仅有一件旅游公司介入,村内仅有7户从事旅游经营,2户从事农家乐经营。虽然,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自治区美丽乡村“一事一议”(如表1)建设项目,投资240万元进行了居民污水处理设施、化粪池、排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受益148户592人,但普及建设程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产业落后:以桑蚕种养为主,扶贫模式落后
目前,永模村以桑蚕种养为主导产业,并且在东兰县农经局的指导下正式成立永模村养蚕专业合作社,将相关农户统一管理,统一采购蚕种、蚕药以及桑园用药等。目前,桑蚕种养是永模村的扶贫产业,村莊产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模式较为传统,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较浅,整体动力不足,就业吸纳能力弱,一部分村民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如表2)。
(四)贫困状况:贫困人口比重高,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
永模村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型贫困村。由于信息相对闭塞,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人口素质偏低。全村社区居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898人,贫困率高达43.76%,年均收入低于2800元(贫困标准2800元/年)。
(五)资源环境:山水风光良好,生态环境脆弱
村内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民俗古朴纯真;岩溶地貌、民族风情等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表3)。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少,村民保护意识较差,存在乱砍乱伐现象,生态破坏情况较为严重。
三、永模村乡村旅游绿色扶贫资源SWOT分析
(一)永模村绿色扶贫发展的自身优势
1.生态条件良好
永模村位于素有“中国长寿之乡”著称的东兰县,该村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避暑环境优良,气候宜人且空气中含有较高的负氧离子,该村主要用水来源于坡豪湖水库,其水质常年达到Ⅱ级以上。为永模村的绿色养生旅游和乡村植物旅游奠定了基础。
2.绿色产品丰富
目前,永模村主要产业是种养业,其中桑蚕种养和水稻种植是该村的主导产业。2010年,该村开始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此外,该村还进一步丰富其绿色养殖种类,不断引入无公害果蔬种植,本土黑山猪、黑山羊、三乌鸡、麻鸭等向绿色养殖方向进行发力。目前,该村获得广西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3.绿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
位于永模村的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汇聚了峰丛-洼地、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同时,湿地公园喀斯特地貌内的森林、溶洞、农耕地、库塘和河流形成了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此外,以蚂拐节为代表的地方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独具东兰地方特色。这为永模村发展乡村绿色生态民俗旅游提供了资源基础,为绿色户外拓展旅游提供了环境基础。endprint
4.区位优势明显
永模村位于素有长寿之乡著称的“东巴凤”长寿地带,可依托其长寿文化知名度来进行自身发展;其次该村位于“东巴凤”长寿地带,可以与其共享诸多基础设施资源;同时,旅游资源的集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吸引力。
(二)永模村绿色扶贫发展的劣势
1.旅游产业结构传统,扶贫模式僵硬
通过调查发现,永模村的旅游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巴社山仍以乡村观光的模式发展,巴社山虽然已经规划相应的主题模式项目,但至今未实施。而且,大多数尚未统筹化开发和管理,仍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乡村旅游扶贫道路。若不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将无法可持续发展。
2.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扶贫观念落后,劳动力流出严重
由于永模村居民居住处地于山区,信息较为闭塞,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村民基本满足于目前成本小、风险小、来钱快的传统的桑蚕种养扶贫产业,概念较为直观。人口素质偏低;对于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新事物、新产业的认识和接受较慢,对于新概念的扶贫模式和扶贫对策较难理解,相对排斥。又因为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导致教育改变落后面貌的意识较为薄弱。村中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劳动力流出严重。
3.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矛盾突出
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与永模村社区居民的主要矛盾是十分突出的,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上。由于湿地公园所处位置与当地群众耕地相连,湿地公园建立后会限制农田用肥用药,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此问题在永模村其他旅游点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如何解决区域的开发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是永模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
(三)永模村绿色扶贫发展的机遇
1.国家对贫困地区脱贫高度重视
2014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2016年全国两会再次强调“精准扶贫”重要性。由此可见,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迫切性。处于 “老、山、边、少、穷”地区的永模村,摆脱贫困是其发展第一步。要实现2020年脱掉贫困县的帽子,政府势必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入。
2.对当今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大背景的迎合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和人口、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只有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韩正刚和蒋远胜,2010)。由此可见,永模村实施绿色扶贫迎合了当今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是走在发展前沿的模式。
(四)永模村绿色扶贫发展的威胁
1.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虽然,永模村自然生态资源相当丰富,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人与自然互动以及外部因子植入的后果往往是对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破坏等,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2.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北面及东面居民点众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公园区域的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无序,湿地公园范围内的自然性以及红水河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栖息地将被破坏殆尽。因此,解决湿地公园区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刻不容缓。
四、永模村乡村旅游绿色扶贫“三步走”
东兰县永模村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旅游主题不够明显、产业结构不突出、发展模式不环保等问题,对东兰县永模村的乡村旅游业以及乡村旅游扶贫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笔者根据SWOT分析,通过SO、WO、ST、WT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绿色扶贫“三步走”的对策,“三步走”即绿色开发、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绿色扶贫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扶贫模式合理前提下,也需要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保障,而开发和保护本身不分家,在“绿色”的引导下积极做好科学保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因此,笔者在提出绿色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又在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从“绿色”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冀为廣西区域重点村的乡村旅游扶贫提供借鉴。
(一)绿色开发:乡村旅游绿色扶贫模式选择
绿色扶贫所关注的核心在于环境与贫困二者的关系,解决它们间的问题根本就在于贫困地区农户生产方式的转变,巧妙地将贫困地区所可利用的生态资源、可再生资源、无公害资源、低碳资源充分进行开发,转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并将环境治理融入其中,做到用环境促发展,用发展保环境。由此可见,绿色扶贫是生态脆弱区中贫困地区的最佳脱贫方式。例如,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绿色养生旅游、新型生态农业旅游、户外拓展旅游、乡村植物旅游等几种乡村旅游绿色扶贫新模式,希冀为永模村扶的产业优化的提供借鉴。
(二)绿色发展: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1.先“绿色扶智”,后“绿色扶贫”
在国家“扶贫”的背景下,对于永模村扶贫政策十分优厚。为改变居民欠缺长远发展眼光,对扶贫产业抱有抗拒心理,而给“扶贫”工作造成障碍,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在永模村乡村旅游绿色扶贫创新中,宣传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相应的绿色发展制度,使永模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设涉及到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能从意识上建立“绿色”的概念和意识,只有将村民的意识摆正,并扩散正能量,也就是所谓的“绿色扶智”才能更好的将“绿色扶贫”进行下去,才能让“扶贫”工作可持续进展。
2.鼓励全社会参与,弱化利益冲突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需要全方位、持续地去做工作,需要全社会、多角度、立体地进行建设。针对SWOT分析中所提到,以坡豪湖湿地公园的建立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为例,由于旅游的开发冲击着社区传统的生活秩序,引起了社区文化的变迁,这势必会给社区带来了环境压力,致使居民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从而使抵制和敌对情绪随之产生。为了让乡村旅游扶贫之树巧结硕果,通过合理的安排部署,在充分鼓励村民社区参与的基础之上,号召全社会参与,让社会人的参与带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旅游的发展代替传统农耕成为居民、社会人自己的事业,使其充分参与到新型生态农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来,将传统的种植技术得以应用的前提下发展新型农业旅游,将直接占用生态和文化资源转变成保护利用资源,让居民尝到从“硬嚼头”向“软实力”转换的甜头。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才能很大程度的弱化相关利益冲突,永模村的旅游业才能走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endprint
3.依靠政府运行管理,完善“低碳经济”机制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和领域(李波,2011),它包括旅游业涉及到的所有产业和领域。乡村旅游绿色扶贫正是“低碳经济”孕育下的产物。政府在绿色扶贫模式中主要承担着指导、引导和监督的责任。政府要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全面完善“低碳经济”机制,如在永模村新型生态农业旅游、户外拓展旅游等开发和发展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制定低碳旅游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指导构造能够产生规模经济的循环产业链(如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运用一定的绿色生态技术设计生态产业链);政府要引导低碳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和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如在所有旅游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所有食材、药材用自摘、自取,抵制白色塑料袋等难降解生活用品的使用。只有从各个方面、各个细节做起,才能实现永模村的经济走好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绿色保护:认真落实“绿色”理念,权衡开发力度,科学做好保护工作
将永模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王佳和张淑媛,2007)。在各种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往往会对原生资源造成一定程度侵蚀,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一系列改变,进而减弱文化和环境的差异性,破坏了旅游发展的持续性,任何创新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将“绿色”理念贯彻到底,对所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专人、专业性的保护,权衡开发力度,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性。
五、结语
受经营经验、资金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永模村扶贫模式相对落后,乡村旅游业开发经营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到目前为止,其发展还属于小规模、实验性。永模村只有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扶贫理念深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融合,就地取“宝”,利用地区原生态的绿色资源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路径。也只有选择这种低耗能、清洁、环保的绿色生态系统作为扶贫路径,只有将“绿色”理念全面贯彻,才不会重走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不完善的旅游扶贫道路。因此,只有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是最佳出路。
注释:
[1]数据来源于:http://api.map.baidu.com/lbsapi/getpoint/index.html.
[2]本文数据及表格数据除特别表明外均来源于:全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发展规划(2015—2020).
[3]表格数据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参考文献:
[1]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3):156-157.
[2]李晓红.乡村旅游成“香饽饽”—我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N].西藏日报,2015:01.
[3]韩正刚,蒋远胜.低碳经济下的银行信贷战略调整[N].河南科技报,2010-08-10:03.
[4]李波.發展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0):85-88.
[5]王佳,张淑媛.思维创新与旅游实践[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124-125.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