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陵博物馆藏彩绘陶侏儒俑赏析

2017-10-09张婉丽

文物季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昭陵侏儒彩绘

□ 张婉丽

昭陵博物馆藏彩绘陶侏儒俑赏析

□ 张婉丽

在我国古代,皇宫内廷、达官贵族常豢养侏儒作为倡优,让他们表演歌舞杂技,以求开心娱乐,侏儒群体或栖身于皇宫内廷,或为官宦之家所豢养。这些充斥着宫廷和贵胄之家的侏儒,或作滑稽表演,供主人取笑娱乐,或服侍主人、干一些杂役,或专门充当肉几、人凳,让主人坐于其身,甚至足踩其身上车上马。唐代也称侏儒为矮奴,每年由地方进贡,作为官府的官奴,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侏儒俑正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有力佐证。

昭陵博物馆 侏儒俑 倡优 四肢短小 憨态可掬 滑稽可笑

《辞源》称:“侏儒——身材特别矮小的人”,身材特别矮小,是因为他们患有一种奇怪的侏儒病症。侏儒症,一般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从而致使身体发育迟缓,造成成人身高不足1.2米,四肢又非常短小的症状。在封建社会,侏儒群体或栖身于皇宫内廷,或为官宦之家所豢养,封建皇族为了享乐,驱使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侏儒症患者,在他们面前故作滑稽姿态,供他们取乐。这些充斥宫廷和贵胄之家的侏儒,或作滑稽表演,供主人取笑娱乐,或服侍主人、干一些杂役,或专门充当肉几,当作人凳,让主人坐于其身,甚至足踩其身上车上马。唐代也称侏儒为矮奴,每年由地方进贡,作为官府的官奴,不难想象,封建宗法制度对有身体缺陷的侏儒在肉体、精神上的残害程度以及他们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侏儒俑正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有力佐证。

陕西省咸阳市昭陵博物馆收藏了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六件唐彩绘陶侏儒俑,这些陶俑身材短小,形象奇异,虽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眼神中却隐约透出一丝丝难以捉摸的忧郁。这几件俑造型生动形象,制作精美,尤其是侏儒形象在出土文物中比较少见,为唐代人物俑中的佼佼者,均被评为国家珍贵文物。

图一 杨恭仁墓彩绘红陶侏儒俑正面

图二 杨恭仁墓彩绘红陶侏儒俑侧面

图四 13号墓彩绘红陶侏儒俑

图五 郑仁泰墓彩绘釉陶侏儒俑正面

图六 郑仁泰墓彩绘釉陶侏儒俑侧面

1.杨恭仁墓(639年)彩绘红陶侏儒俑(图一、图二):1979年出土,俑高10厘米,头戴黑色幞头帽,身着三角形单翻领交衽窄袖衣,束黑腰带,袒胸露脐,双手舞动,头大身短,足蹬黑靴,一幅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的神态。这件俑造型逼真、生动形象,虽身材短小,却以胡服着身,又非常滑稽地袒胸露脐,衣下仅露出一双黒短靴,双腿在不知不觉中已无从可觅,更加显得步履蹒跚、滑稽可笑。

2.13号墓彩绘红陶侏儒俑(图三):1972年出土,俑高10厘米,头戴幞头帽,大头、方脸、阔鼻,身着三角形单翻领交衽窄袖胡服,腰束带,肚脐外露,大腹便便,腰身、四肢奇短。其目光下视,一副漠不关心的神态,通体彩绘脱落。这件俑制作上虽不及杨恭仁墓侏儒俑精美细致,但这件俑所表现出的那种憨态、滑稽,观之使人禁不住愕然驻足。

3.13号墓彩绘红陶侏儒俑(图四):1972年出土,俑高10厘米,俑造型、大小、服饰与13号墓另外一件侏儒俑(图三)十分相似,只是在表情上目光上视,面带微笑,粗短的四肢跃跃欲动似表演状。

图七 郑仁泰墓彩绘釉陶侏儒俑

图八 郑仁泰墓彩绘釉陶侏儒俑

4.郑仁泰墓(663年)彩绘釉陶侏儒俑(图五、图六):1971年出土,俑高12.5厘米,头戴黑色长脚幞头帽,上身穿朱红色三角形单翻领窄袖衣,袒胸露乳,腰间系黑色腰带,下穿窄腿裳,足蹬黑色尖头靴;阔眉,墨描眉目,八字须,下有小髭,体态憨厚、四肢短小,上臂自然摆动呈行走状。双目似笑非笑,似注视,又似沉思,完全是一副成年男子的神态。这件俑质地为釉陶,保存完整,釉色明艳。人物造型逼真、形象生动,头大身短,双腿奇短,腿与脚的长度约为身长的五分之一,头部占整个身长的三分之一,加之身着胡服,袒胸露乳,整个造型栩栩如生,制作精美细致。俑的眉毛、胡须、眼珠的描绘一丝不苟,就连眼睑都以墨色描画,使人物面部表情显得惟妙惟肖,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更加显出唐代彩绘釉陶精美的制作工艺及工匠们精湛的制作水平。

5.郑仁泰墓(663年)彩绘釉陶侏儒俑(图七):1971年出土,俑高16.5厘米,头戴黑色圆顶毡帽,身穿朱红色交衽窄袖袍,腰间系黑色腰带,足登黑色尖头靴,阔眉圆目,鼻梁扁平,耳垂肥厚,面相圆润,腹部圆鼓、体态憨厚,四肢短小,右臂上举,左臂自然摆动,左手握拳,拳中有小孔,呈持物状,形象憨态可掬,双脚分开站立,似正在进行表演。此俑从其圆润稚气的面相看,似为一尚未成年的少年侏儒,只见他双眉紧蹙,双目忧郁,显出未成年人少有的忧愁和哀伤,通过忧郁的目光,仿佛令人看到了封建王权背后侏儒凄苦无助的生活画面。另外,这件俑在造型上与其他头大腿短的侏儒俑稍有区别,他上身窄小,臀部宽大,这也正是侏儒身体缺陷的又一个特征,也反映出工匠们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艺术创作的认真态度。

6.郑仁泰墓(663年)彩绘釉陶侏儒俑(图八):1971年出土,俑高16.5厘米,俑造型以及服饰与上一件极为相似,可惜双臂残缺,釉色脱落较严重,但从宽阔的浓眉、细细的眼睑、转动的眼珠、犹存的朱唇,仍可看出制作工艺上的精美细致。

通过对这六件侏儒俑造型、质地以及制作工艺的对比,发现13号墓的侏儒俑与杨恭仁墓侏儒俑无论是从质地、造型还是制作工艺、制作方法上都极度相似,大致可以判断13号墓侏儒俑的制作时间和杨恭仁墓侏儒俑的制作时间比较接近,应为同一时期。

昭陵博物馆收藏的这六件侏儒俑从时间上来看,早期的俑质地以红陶为主,造型比较简单、随意,做工也相对粗糙,特别是对人物面部五官轮廓制作不是十分精细。而稍后的郑仁泰墓侏儒俑质地为釉陶,人物造型变得更加逼真,工艺制作上变得十分精美,对人物五官的刻画和彩绘设色更加精细,如墨描眉目、眼睑,朱红唇,使人物神态更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在我国古代,皇宫内廷、达官贵族常豢养侏儒作为倡优,让他们表演歌舞杂技,以求开心娱乐。“倡优”,为古代以歌舞逗笑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说文解字》曰:“优,倡也……倡,乐也”[1]。《汉书》载:“损燕私之闲以劳天下,放去淫溺之乐,罢归倡优之笑”[2]说明了古代倡优侏儒这一职业是真实存在的。而这一职业主要以歌舞逗笑为主,在史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如《史记》载:“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犹杂子女,不知父子”[3],《史记》又载:“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4]。

另外,《后汉书》曰:“齐奏宫中之乐,倡优侏儒戏于前”[5]。《三国志》曰:“皇帝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沉浸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6]说明皇室贵胄对倡优侏儒的喜爱程度。

侏儒虽受到皇室贵胄阶层的喜爱,但他们却因为身体的缺陷而受到极度的人格歧视,史书记载:“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大夫在后,是以国家不日益,不月长”,[7]这里认为倡优侏儒的存在会祸害到国家,可见对他们的蔑视程度。史书又曰:“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8]这里把他们和牲畜相比,足以见倡优侏儒受到的歧视。西汉武帝时著名谋士东方朔曾经以恐吓汉武帝身边的侏儒而得以觐见的机会,朔谓侏儒曰:“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耕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虽是戏语,但仍然充满了对侏儒的蔑视和歧视。

这些文献记载充分说明了古代帝王以及达官贵人收养侏儒作为玩物取乐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侏儒形象在唐代墓葬中出现,是作为一种有特殊意义的随葬品,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根源。

唐代皇宫内廷的侏儒基本上都是通过每年地方或附属国进贡而来的,一般分为国外进贡和土贡两类。对于封建贵族来说,更让他们感兴趣的则是通过进贡或贩卖而来的外国侏儒,其头大腿短,样子奇异,憨态可鞠的样子倍受喜爱,比唐朝本土的侏儒更让他们感到惊诧和满意,甚至唐高祖颁布的昭示中将侏儒和异兽奇禽并提。自然而然,对于与异兽奇禽并称的外国侏儒,大多都是为皇宫、王室的统治者提供娱乐服务,而官员贵族豢养的侏儒基本上都是来自国内土贡。

据学者考证,认为唐代侏儒的“产地”有三处:除了非洲地区、东南亚和古倭国,主要是唐代道县。据记载说唐朝时的道州(今湖南道县一带)因水土关系、多产矮人,朝廷责令道州每年进贡侏儒、以供王室取乐。有诗为证:“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倭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新唐书·阳城传》又载:“至道州……州产侏儒,岁贡诸朝”。[9]也有考证说,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汉人侏儒俑形象,大多是按道州矮人形象塑造而成的。

倡优侏儒在封建社会的存在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他们备受青睐的同时却又备受歧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首先是由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造成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侏儒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自然而然会受到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的歧视。其次,由于侏儒人外形异于常人,他们身材短小,头大,四肢短小,样子奇特,神态憨态可掬,举手投足显得滑稽可笑,恰好符合了封建贵族对特殊娱乐的“标准”要求。其三,由于倡优侏儒十分受皇室贵族青睐,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便以侏儒作为对皇室贵族的进献之物,以讨欢心,为自己加官进爵求得机会。其四,常言道:“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瘢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由于皇室统治阶级对侏儒的喜爱,使得官员贵胄相随效仿,加之封建权贵骄奢淫逸的生活,常沉溺于花天酒地,他们豢养倡优侏儒,供自己取乐嬉戏,使得对侏儒的需求供不应求。

昭陵博物馆这几件侏儒俑,造型逼真,形象栩栩如生,面部表情惟妙惟肖,体现出唐代陶俑精美的制作工艺及工匠精湛的制作水平。这几件侏儒俑的出现,再次证实了封建社会倡优侏儒的存在,为研究唐代社会风俗以及侏儒的特性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65页。

[2]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3445页。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1222页。

[4]同上,2957页。

[5]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1685页。

[6]陈寿《三国志》,岳麓书社,1990年,128页。

[7]管仲《管子》,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9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88页。

[8]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

[9]欧阳修、宋祈《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569页。

(作者工作单位:昭陵博物馆)

猜你喜欢

昭陵侏儒彩绘
“侏儒”蜻蜓
亚洲象中的婆罗洲侏儒象
俊秀精劲的《段志玄碑》
彩绘“未来之星”
昭陵赋
亚马孙雨林首次发现杂交鸟类
“唐昭陵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征稿启事
村里的井
民国初年昭陵六骏的离散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