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方法研究
2017-10-09袁毅肖万祥詹媛丽张修发
袁毅 肖万祥 詹媛丽 张修发
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方法研究
袁毅 肖万祥 詹媛丽 张修发
目的研究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方法。方法6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诊断方法。结果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新生儿胎龄、体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 3-β-D葡萄糖检测阳性率100.00%明显高于血培养检测阳性率30.7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抗真菌治疗7d 1,3-β-D葡萄糖含量明显明显低于发现感染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有51例使用氟康唑治疗, 14例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 61例痊愈, 痊愈率为93.85%, 死亡1例, 死亡率为1.54%, 3例家长放弃治疗。结论1, 3-β-D葡萄糖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高。早产儿、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导致新生儿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诊断方法
有研究表明, 血清1, 3-β-D葡聚糖(BG)广泛存在且仅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 对其定量检测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1]。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方法,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宝安区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6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 女24例;临床表现:发热6例、鹅口疮2例、尿布皮炎1例;发生真菌感染的平均住院时间(14.9±4.2)d。
1.2 研究方法
1.2.1 危险因素调查 对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
1.2.2 真菌检测 分别在给予抗生素治疗1周时、感染真菌时、抗真菌治疗的第4天及第7天采集静脉血, 检测血清中1, 3-β-D葡萄糖含量, 选用湛江安度斯公司1, 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具体检测方法:用含有肝素钠抗凝剂的无热源一次性负压离心管采取静脉血1~2 ml, 将取样瓶以400 g离心10 min, 取出后置2~8℃冰箱备用; 取已分离的血浆0.1 ml加入样品稀释瓶中, 混匀后置75℃10 min,即为1∶10稀释的样品供试溶液。加样完毕, 使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均匀, 然后把试管插入英国LKM系列动态试管检测仪, 37℃反应75 min。反应完毕, 检测软件将自动处理数据,计算出样品的β-D葡聚糖测量值。本试剂盒检测正常人血浆的1, 3-β-D葡聚糖含量<100.5 pg/ml, 151.5 pg/ml以上为念珠菌或曲霉菌深部感染。此外, 对所有新生儿进行血真菌培养, 观察阳性结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评定标准参考文献[2], 结果分为痊愈、放弃和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 新生儿胎龄、体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见表1。
2.2 1, 3-β-D葡萄糖及血真菌检测情况 1, 3-β-D葡萄糖检测阳性率100.00%明显高于血培养检测阳性率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抗真菌治疗7 d 1, 3-β-D葡萄糖含量明显低于发现感染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65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n(%)]
表2 65例新生儿1, 3-β-D葡萄糖及血真菌检测情况比较, n(%)]
表2 65例新生儿1, 3-β-D葡萄糖及血真菌检测情况比较, n(%)]
注:与血真菌培养结果比较,aP<0.05;与发现感染时1, 3-β-D葡萄糖含量比较,bP<0.05;“-”表示无此结果
项目 1, 3-β-D葡萄糖含量(pg/ml) 血真菌培养结果住院7 d 发现感染 抗真菌治疗4 d 抗真菌治疗7 d结果 52.8±12.5 254.3±121.7 156.8±101.4 42.6±11.3b-阳性 0 65(100.00)a54(83.08) 9(13.85) 20(30.77)
2.3 临床疗效 经抗真菌治疗后, 6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有51例使用氟康唑治疗, 14例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61例痊愈, 痊愈率为93.85%, 死亡1例, 死亡率为1.54%,3例家长放弃治疗。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其免疫功能发育不够成熟, 同时由于该类新生儿住院时间较长, 一般会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易发生院内感染, 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持续升高[3]。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胎龄、体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与相关文献[4]报道结果一致。
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低血压、呼吸暂停、腹胀等, 与其他细菌感染表现难区别, 部分患儿病情会迅速恶化, 死亡率极高, 所以临床上难以准确诊断从而丧失治疗时机[5-7]。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尤为重要。以往多采取真菌培养, 敏感性差, 而金标准的组织病理学和深部组织培养由于其有创性, 不适用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等危重患者, 血培养和组织活检历时太长, 且阳性率较低[8,9]。1, 3-β-D葡萄糖检测作为一种新的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无创检测手段, 既能够作为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初筛诊断方法, 又能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评价疗效指标[10]。本研究中对发生1, 3-β-D葡萄糖感染的新生儿进行血清1, 3-β-D葡萄糖定量检测,阳性率达到100.00%。而血真菌培养由于敏感性低, 检出阳性率仅为30.77%。
综上所述, 1, 3-β-D葡萄糖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高。早产儿、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导致新生儿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1] 梁容容, 罗素云, 黄长武, 等.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42例危险因素分析.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6):63-64.
[2] 唐仕芳, 陈龙, 赵锦宁,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易感因素及早期诊断探讨.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9):810-812.
[3] 黄郁波, 蔡春梅.新生儿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和早期诊断.抗感染药学, 2015(5):722-724.
[4] 陈超.新生儿真菌感染的诊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1):3-6.
[5] 孙献梅, 任香娣.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4):378-381.
[6] 李燕, 廖丹, 蒙丹华, 等.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 12(4):390-394.
[7] 陈家慧.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2014.
[8] 杨雨晨.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简易诊断指标与药物选择.中国医科大学, 2014.
[9] 李吉明.急诊ICU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新疆医科大学, 2012.
[10] 黄伶.伊曲康唑早期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32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8):168-1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8.034
2017-04-11]
518107 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袁毅);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肖万祥 詹媛丽 张修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