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左室心肌运动功能改变的价值
2017-10-09贺彦明
贺彦明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左室心肌运动功能改变的价值
贺彦明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室心肌运动能力评价中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接受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 另选85例进行体检结果健康的人员作为健康组, 均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 对比两组检查结果, 并对照病例组术前与术后的结果。结果病例组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SLs)、收缩期整体纵向峰值应变率(GLs)均明显低于健康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左室各节段SLs、GLs均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CI术后患者左室心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时, 经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可对左室运动情况进行明确, 应用价值较大。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室心肌运动功能
冠心病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一种, 大多需接受PCI术治疗, 即在狭窄或者闭塞的冠状动脉中将导管、球囊、支架等植入, 以使心肌血运得到改善, 可对狭窄、闭塞血管进行开通, 使心肌灌注改善, 进而使患者生存质量提升[1]。术后,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 往往需对左室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其中,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对接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运动功能评价中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本次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健康人员的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本院接受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病例组, 其中男42例、女44例, 年龄43~67岁, 平均年龄(55.3±7.8)岁, PCI术均已成功实施, 已将心功能>Ⅲ级、存在心力衰竭、合并存在可能会对心功能造成影响的疾病者排除。于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结果健康的人群中选取85例作为健康组, 其中男43例、女42例, 年龄43~68岁, 平均年龄(55.6±7.5)岁。研究前已与两组人员进行了沟通, 都愿意配合参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展开对照分析。
1.2 方法两组均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 所用仪器为美国GE 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M5S的心脏探头, 受检者姿势取左侧卧位, 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胸骨旁左心室的短轴切面进行获取, 随后对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动态图像进行获取。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左室各节段SLs、GLs(取3个长轴切面的平均值)进行对照, 并对病例组术前左室各节段SLs、GLs与术后进行对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例组左室各节段SLs、GLs均明显低于健康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左室各节段SLs、GLs均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2。
表1 健康组、病例组术前及术后SLs比较, %)
表1 健康组、病例组术前及术后SLs比较, %)
注:与健康组比较,aP<0.05;与病例组术前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项目 前壁 后壁 下壁 侧壁健康组 85 基底段 -19.7±1.8 -20.8±2.1 -20.5±2.0 -21.2±1.4中间段 -20.4±1.7 -20.7±1.2 -20.9±2.3 -21.5±2.6心尖段 -20.5±1.9 -21.3±1.2 -21.4±2.5 -22.5±1.7病例组 86 术前 基底段 -12.6±1.7a-15.2±1.6a-13.6±1.8a-16.0±1.7a中间段 -12.8±1.7a-15.3±1.5a-14.8±1.7a-15.9±1.4a心尖段 -13.9±1.5a-16.3±1.2a-15.5±1.2a-16.5±1.3a术后 基底段 -17.3±1.2ab-18.2±1.0ab-17.1±1.2ab-18.2±1.2ab中间段 -17.4±1.1ab-19.0±1.2ab-17.5±1.4ab-18.6±1.3ab心尖段 -17.5±1.4ab-19.0±1.5ab-17.8±1.3ab-18.6±1.5ab
表2 健康组、病例组术前及术后GLs比较, %)
表2 健康组、病例组术前及术后GLs比较, %)
注:与健康组比较,aP<0.05;与病例组术前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GLs健康组 85 -20.3±2.9病例组 86 术前 -15.7±2.8a术后 -18.6±2.7ab
3 讨论
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的供血有障碍出现,多发人群是中老年人, 经及时干预, 可使心脏微循环得到改善, 将侧支循环建立起来, 从而实现心肌梗死预防的效果。现阶段, PCI介入治疗是此病常见的治疗方法, 可将患者阻塞、狭窄的冠状动脉疏通, 使心脏血供得以恢复或改善。对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支架是否成功进行评价时, 冠状动脉造影是最为直接的方法, 但此种方法有创, 且需要较高费用,大范围应用难以实现[2]。
近年来, 在冠心病诊断、疗效判定中, 超声心动图这一无创检查方法逐渐广泛被应用, 可对患者室壁运动的状况、心肌灌注进行了解, 从而实现左心功能的评价[3]。基于此发展起来的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角度方面没有依赖性, 可对超声心动图对角度的依赖这一不足进行弥补[4-7]。将此种技术应用在冠心病PCI术后, 具有以下多个优势:①可对心肌运动恢复情况进行了解, 以便于对PCI的效果进行判定, 从而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5,8];②实施检查时无创伤, 于无创状态下实施心肌室壁运动情况分析, 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接受;③对室壁运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以便于量化分析手术效果[9];④能够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扭转情况进行评价, 以便于对左室的收缩功能进行评价, 使冠心病疗效评价更为客观、准确[6,10]。
本次研究对健康人员与冠心病行PCI术治疗患者的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显示, 病例组左室各节段SLs、GLs均明显低于健康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左室各节段SLs、GLs均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通过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得到的SLs、GLs在冠心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敏感性,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诊断时, 此技术有应用价值。另外, 此技术还能够对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前后SLs、GLs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 这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疗效的判定有较大意义。
综上所述,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诊治时, 临床上可积极对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进行应用, 以对患者左室心肌的运动功能进行了解, 使冠心病患者的诊断、PCI术疗效判定更为准确。
[1] 郑文雅, 徐岩, 汪太平, 等.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1):87-90.
[2] 欧阳斯华, 王良玉, 张帆, 等.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生物力学参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研究.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 21(4):493-496.
[3] Rallidis LS, Makavos G, Nihoyannopoulos P.Right ventricular involvement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ole of echocardiography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2014, 27(3):223-229.
[4] 牟灵霞, 芦桂林, 黄磊, 等.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心内膜及心外膜扭转与解旋运动的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5):1852-1855.
[5] 曹怡, 杨慧, 王燕, 等.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早期心肌功能受损的临床价值.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35(1):46-50.
[6] 李淑玲, 张小杉, 皇甫卫忠, 等.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6):569-572.
[7] 林勇, 胡绚, 张建兴, 等.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左室心肌运动功能改变的价值.实用医学杂志, 2016,32(11):1787-1790.
[8] 佘亚鹏, 赵新民, 司定然, 等.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对冠心病左室心肌局部收缩功能异常的研究.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12(9):593-596.
[9] 赵松青.二维斑点追踪显像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左室心肌功能的定量评价.苏州大学, 2010.
[10] 赵松青, 杨俊华.二维斑点追踪显像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左室心肌功能的定量评价.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 17(s1):164-16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8.021
2017-07-26]
451200 巩义瑞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