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2017-09-30韩猛

绿色科技 2017年17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新模式

韩猛

摘要:指出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自然资源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步入了快车道,这是一种新的概念新的模式。对国内外的生态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研究生态旅游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新模式;放松心情;返朴归真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200-03

1 引言

着眼于现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时尚之所以备受人们推崇,是因为大自然所带给我们的一切都令人敬畏和赏心悦目。正如《生态旅游大百科》主编大卫·韦弗(David Weaver)所言:“20 世纪80 年代还没有生态旅游一词,而到了21 世纪生态旅游却已成为寰球旅游业发展的热点”。生态旅游在短短的发展时间里,其旅游模式种类庞杂、旅游经营管理制度存在很多漏洞、生态旅游管理权的分配或旅游公司的隶属关系模糊、受益者定位模糊、在生态旅游保护区中缺少话语权以及缺乏参与管控等是造成利益矛盾的主要原因。

2 生态旅游的发展及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呈现,不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或是一种理念都备受社会瞩目。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的热点问题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不能只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从而以损害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生态旅游首倡爱护环境,以便游客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赏玩、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1]。

2008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仅仅有23%的自然保护区已经规划开展并以尝试开展小规模的生态旅游试运营模式,而剩下77%当中,75%的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展生态旅游规划,而剩下2%由于受到人类生存发展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少一部分未能及时开展生态旅游。我国自1956年建立首批自然保护区至今,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已经有60余年。截至2010年2月,我国已经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不包括港澳台)达到2588个,面积1.48亿h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7%。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效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循环[1],有效维持生态平衡、有效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从而遏制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国家财政节约了很大一笔开销。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空前绝后,专家学者们的眼光着重放在生态旅游环境上,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逐年增加,通过查阅CIKN、万维网、龙源期刊搜集自2010年到2016年近7年关于生态旅游期刊论文发表每年都在3.9万篇以上,如图1。

从2010年开始每年所占比例,每年都存在细微的变化,如图2。

从统计分析生态旅游研究的发表时序特征来看,生态旅游研究文章总体呈现稳步向前发展的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在近七年来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2010~2011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阶段;从2011~2012年略微有些下降;2012~2013年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13~2014年相对于上年有些下降;2014年两会过后2014~2015年呈相对加速发展阶段。期间虽然有些下滑,但总体趋势是稳步向前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每年所发表的文章所占百分比有细微变化,这也与生态旅游出现“泛化”现象息息相关,如何规避“泛化”现象的产生,需要政府和全国人民出谋划策。

生态旅游在今后几年或者几十年一定还会达到一个顶峰,因为生态旅游文明正在时时刻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相联系。

可见,作为舶来词的生态旅游在近20年来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继而从以前的室内运动健身转向户外徒步、野营、旅游,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大自然的天然美、领略大自然的轻松自在,摈弃工作所带来的苦恼,宣泄自己不满情绪的理想场所。

3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全球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城市购物旅游、古建筑物观赏旅游逐步向生态旅游领域渗透。现今旅游产业的大规模集中发展,其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逐年扩大,至此开始对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关注。

3.1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产生及发展

21世纪初,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的研究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海兹尔(Heidr)提出的“生态性旅游”( Ecological tourism ),从此生态性旅游在学术上生根发芽。在经过短短的20年时间,在1983年由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科瑞(Ceballas Lascurain)首次把生态旅游(Eco-travel)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提出来[2]。至此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受到重视,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论点。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生态旅游进行研究,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广泛关注。直到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動计划概要》,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从此生态旅游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3.2 国内外生态旅游应用价值研究综述

我国是一个占地960万km2、拥有56个辉煌灿烂民族文化的资源大国,尽管民族传统旅游业起步早、发展快、内容形式日趋完善多样化。但是生态旅游业在我国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生态旅游会影响传统的旅游模式,但是开展生态旅游业同样可以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经济利润,从而更好的保护了环境保护了资源,应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

3.2.1 国内外生态价值研究

国际上研究生态价值比较典型的是有两位学者:其一,美国学者Solomon,Corey Luse&Halvorsen研究时发现,生态旅游比传统旅游对生活在美国弗罗里达州的海牛保护更为有利,有力证明了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3];其二,Stefan Gossling对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机会成本、保护成本、旅游环境危害成本进行了评估测算,评估测算结果表明保护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远远超过砍伐、放牧等所带来的经济价值[4]。

国内则在生态旅游研究上如雨后春笋突出很多专家学者,例如叶文、蒙睿、杨桂华等对生态旅游产业阐述表明:第一,生态旅游者不仅是服务对象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实施者[5]。更有学者基于生态价值观所存在的差异,将现今国内生态旅游者划分为两种类型高端生态旅游者和大众生态旅游者[6]。即高端生态旅游者主要是指接受教育程度高、消费能力高的小规模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即自我约束能力较高游客。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众旅游者,基于受教育水平不均衡,不论在个人素质还是个人消费方面都小于高端生态旅游者。第二,在生态资源开发、挖掘过程中坚持贯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既要兼顾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子孙后代的利益。应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环境,应把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新型生态旅游模式紧密结合[7]。

基于各种价值对生态旅游的倡导,生态旅游要体现出绿色环保,既让生态旅游的价值体现出来,也让人们感受到生态旅游的益处和快感,使旅游者感受未被装饰的大自然,感受它的美丽。

因此,保护生态旅游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旅游可以加速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不仅增加本地的财政收入也提升了国内生产总值。所以,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3.2.2 国内外生态旅游缺陷研究

传统型的旅游模式让游客以走马观光游览方式为主,在当前体验经济时代的影响下,生态旅游的设计与开发应满足与旅游者的消费的欲望,注重旅游个体的心理需求为主要目标。所以,开发设计应站在生态旅游者的立场,考虑不同群体在生态旅游的中差异化、个性化、人性化。我国便存在有很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一面盖全,没有全面科学论证与总体规划情况下,便急忙进行所谓生态旅游开发,导致盲目开发,打破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8]。

同时,部分开发商受经济利益的鞭策,不顾生态旅游区的承载量,导致游客数量超载,打破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9]。游客数量超载的严重后果是导致环境资源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和生态环循环系统减弱,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存在超过50%的自然保护区没有编写生态旅游规划细则,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也有40%以上未编写生态旅游规划细则[10]。生态旅游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但需要精准定位,须向纵横深入、向专业化发展。

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观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业发展现实状况,不断汲取新的理念和方法,使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向规范化、完整化、可持续发展化,不断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不足,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11]。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研究国内与国外在时间上相差近30年时间,在研究成果和研究内容也相差甚远。国外学者在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已处于成熟阶段,而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理论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生态旅游理论处于成熟阶段时,国外的实践研究已处于成熟阶段,总之我国对生态旅游研究尚需努力赶超发达国家。

3.2.3 生态旅游学术研究现状分析

因为生态旅游环境学科研究具有边缘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从各学科不同专业的角度和全国许多科学基金专业角度都有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因此,在生态旅游类学术论文的作者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查阅资料得出:在全国6073篇硕博文献中,支持生态旅游研究基金协会39家,共有基金项目495项,如图3。

在6073篇国内硕博文献当中,共有40家机构从事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每个机构所研究的项目数量也各不相同,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如图4。

通过以上2个分析图可以得出,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比较多,而省级、市级研究院和地方性大学的科研基金项目相对较少,有些省级的科研基金项目只有一项、甚至没有。这可能与地域、气候条件因素影响有关,但也对地域生态旅游发展与研究造成一定影响。

4 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得出生態旅游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4.1 文献搜集及整理法

通过网站搜索整理国际、国内专家学者有关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书籍、学术期刊论文、报纸及网络资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总结分析,学习国外现有理论知识、方法、理解与把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可持续发展策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美丽留给下一位观赏者。

4.2 数据研究

依据历年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实地调研和大量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筛选处理,阐明地域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当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并提出地域差异对生态旅游的影响,还提出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当地就业人口、生活质量与信息传播。

4.3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采取理论分析与实例应用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逻辑上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并通过实践验证、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再实践的思维方式。在研究过程中,把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发现其问题的本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为具体的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指导性、建设性建议。

以上三种研究方法虽然也存在局限性,但每个研究方法在每个环境当中局限性不一样,所选取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研究学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研究方法,这样才更有力利于研究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5 结语

生态旅游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走进千家万户。然而,国际和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环境的热门话题不断涌出,全球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润滑剂。至此,生态、环保、低碳、回归自然、拥抱大自然正成为人们所追求、所追捧的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志臣,唐小平,徐基良.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买合木提·买买提,海米提·依米提,斯地克江·艾力.浅析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开发——以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07(4):23.

[3]Solomon b,Corryluse C,Halvorsen,K.The Florida manatee and ecotourism :Toward a safe minimum standard[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50):101~115.

[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5]叶文.云南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旅游本土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6]Ye W. ,Xue X. The differrences in eco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J]. Current Issues of Tourism,2008,11(6):567~586.

[7]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8]崔向慧,褚建民,李少宁,等. 我国自然保護区生态旅游现状及开发与管理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4):1~4.

[9]蒋明康,吴小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2000,16(13):1~4.

[10]田 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苏欣慰,董 鑫.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概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新模式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探讨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京津冀将共建两大生态旅游协作区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