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文化中学什么

2017-09-30赵迎辉

当代党员 2017年18期
关键词:认真学习理政治国

赵迎辉

在实践当中,个别领导干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失偏颇,存在着“肤浅化”“庸俗化”“教条化”的倾向。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领导干部学习传统文化,应当树立正确的目标取向,选择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防止误入歧途和陷入盲目。

修身之德

古人非常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传统文化当中的修身克己思想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大学》开始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左传》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并将立德奉为“大上”,即最高层次。孔子要求杀身成仁,孟子提倡舍身取义,曾子则曰“一日三省吾身”,林则徐更是指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更是许多士大夫一贯秉承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

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可以说是为政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当中的修身克己思想和自我反省精神,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学会知足、知止、知畏、知耻;勇于进行自我剖析,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终。通过长期的砥砺坚持,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生活上的日常规范和工作中的行为准则。

为政之道

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方面的探索和智慧,比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以及“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理经验等。实践证明,有些探索和智慧直到今天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和借鉴价值。

作为领导干部,应当认真总结历史上的治国理政思想和方略,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当今的国际国内实践进行创造性的转换重塑和批判性的继承发扬,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本领。

兴替之律

历史记载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古往今来的兴衰治乱、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和胸襟,在认识问题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历史眼光来想问题、作决策;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助于我们获得经验和启示,并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来很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能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历史、深刻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审美情趣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修炼心性、完善人格,为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黄宗羲曾经说过,“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强调的都是读书对于精神气质的培养和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心灵体验,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更是以其深邃的思想境界和极高的文学造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世界。品读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无论是唐诗的慷慨激昂,宋词的浅吟低唱,还是明清小说刻画的世态炎凉、人物群像,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陶冶、心灵的洗礼。

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秉承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能照单全收,更不能全盘否定。要本着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则继承发扬,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既是国学复兴的题中义,也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摘自《学习时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真学习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满怀信心希望 认真学习贯彻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