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母亲

2017-09-30万新平

慈善 2017年5期
关键词:姥爷母亲工作

万新平

亲爱的母亲辞世整整一年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的人生经历,母亲的谆谆嘱托,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心情总是难以平静。

母亲的家世

母亲原名张雪岑,参加革命后改名张露。1919年3月,母親生于山东省郓城县盐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曾姥爷是家中主要劳动力,我年少时见过曾姥爷,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老人,脸上布满沧桑的皱纹,由于终生参加劳动,身形消瘦,有些驼背。曾姥爷有三个儿子,我的姥爷为长子,二姥爷早年夭折。曾姥爷热心培养子弟,以家中耕织的收入供给姥爷和三姥爷念书。

姥爷张训斋(1899-1990),名圣诰,字训斋。幼年入私塾读书,十五岁转入邻村国民小学,十七岁考入郓城县高小学堂,1918年考入菏泽的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今菏泽一中的前身)。1924年毕业后,在本县王老虎村小学任教,因对该校办学方法不满,于1926年辞职。1928年6月赴泰安报考了山东省教育训练班,结业后回郓城县任保姆学校教员,10月任县小学教育委员。1929年1月调任县育贤女子小学校长,自此他专心发展教育事业。1932年国民党县党部认为他有激进思想,被迫离职。后创办了桑园小学(后改为郓城县第十小学),任校长。1935年应邀去济南十四小学任教。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还乡。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1943年任冀鲁豫边区郓城县政府秘书。1945年辞去郓巨县县长的委任,重返教育界,6月奉命创办抗属子弟小学,9月又筹办运西师范学校,任校长。1948年运西师范并入冀鲁豫边区一中,任冀鲁豫边区一中校长。10月奉上级指示,带领学校师生南渡黄河,迁至菏泽城,校名仍为冀鲁豫边区第一中学(今菏泽一中的前身)。1949年2月任冀鲁豫第一师范学校(后称聊城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54年1月任聊城三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5年5月始任聊城一中校长,直至1969年离休。1990年2月,姥爷病逝于天津,享年九十一岁。姥爷从教四十余年,清廉高洁,治校严谨,甘做人梯,在菏泽、聊城两地颇负盛名,被誉为“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姥爷为人耿直,对旧社会不满,向往社会进步,立志发展教育,在思想政治上对母亲影响很大。母亲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两弟一妹。姥爷关心子女的前途,但在家庭经济不力的条件下,看母亲比较聪慧老实,就决心供她去读书。姥爷的这个决定,改变了母亲一生的命运。母亲曾跟我说过,那时农村的女孩子一般是不读书的,她小时候曾经缠过足,后来因为上学才放了足。如果不是上学,她的命运只能是裹着小脚给人家当媳妇。

在抗日战火中成长

母亲十一岁到郓城县的女子小学读书,后来到菏泽的省立第六中学的女子部上初中,母亲在那里学习了两年,还没有毕业就遇上了七七事变。由于日寇的侵入,母亲被迫辍学,随姥爷回到农村家中。当时,母亲在家中常听姥爷讲述日本侵略军沿津浦线南进,已经逼近郓城,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始在周边地区袭击日军,给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姥爷和三姥爷都加入了党组织。

1938年冬,日军占领郓城县城,溃败的国民党军队和土匪武装趁机在周围的农村骚扰抢劫,民情恐慌,母亲和姥姥也随难民四处躲避战乱。面对残酷的现实,母亲决心投身党领导的抗日组织。次年春天,经三姥爷介绍,母亲参加了党领导的鲁西工作团,主要是从事发动群众和妇女工作。母亲在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革命理论,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如政治经济学等等,启发了她的阶级觉悟,理解了党领导抗日斗争的方针和政策。1939年5月,母亲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起初,母亲被分配在菏泽开辟抗日工作,那时当地已经有党组织,但政权还是国民党政府,所以党的工作不能公开进行,母亲主要从事发展地下党员和联络知识分子的工作。这年冬天,党组织调母亲到冀鲁豫区党委保卫干部学校学习了约三个月,思想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40年年初,党组织派母亲到冀鲁豫根据地的寿张县(今山东省阳谷县境内)参加县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工作,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等职务,主要负责发动组织妇女和减租减息工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母亲走遍了寿张县的大小村镇,在各区、乡建立了妇救会组织,培养了一批妇女干部和积极分子,动员妇女上识字班学习文化,教育妇女剪发、放足,反对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主,妇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带领妇女们积极参加支援抗战和建设根据地的工作,有时缝军袜纳军鞋筹军粮送慰问品,有时传情报救伤员站岗放哨掩护子弟兵,在扩军、支前、拥军、代耕、大生产运动以及学习文化、宣传抗日、参加政权建设方面都发挥了边区妇女的重要作用。她曾跟随游击队参加抗击日寇扫荡的战斗,也时常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过敌人的追击,有时一夜间要转移三四个地方,有时就睡在老百姓存放杂物的草屋里,没有棉被就不脱衣服钻进草堆,几个女同志挤在一起取暖。每当她给我们讲起当年抗日的经历,总是喜形于色地称赞游击战士们的机智勇敢,称赞老乡们与抗日干部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母亲逐步锻炼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妇女干部。1943年夏天,母亲到太行山根据地参加了党的整风运动,在那里她认识了我的父亲(注)。后来,母亲又调到冀鲁豫根据地的昆吾县(今河南省濮阳县境内)任县妇救会主任,继续从事妇女工作。当时冀鲁豫根据地面积已有1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000多万,成为“敌后最大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母亲才和父亲结婚。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向冀鲁豫根据地大举进攻,昆吾县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母亲为动员群众保卫根据地,坚持了数月游击战争。不久母亲被调到冀鲁豫区党委保卫干校做组织工作。1947年春天,母亲带领干校学员到内黄县实习,参加土地改革工作。这年10月,母亲生下了我。因为当时战争形势紧张,母亲把我寄养在根据地的堡垒户老乡家中。

1947年冬季,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冀鲁豫区党委开始进行整党。母亲参加了整党工作,深入学习了党中央关于“三查三整”的方针和纠正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偏差制定的有关政策。 1948年春天,母亲参加冀鲁豫区党委组织的工作团,到范县搞土地改革复查工作,主要是检查落实中央有关土地改革的政策要求。由于有了整党的基础,工作团注意划清政策界限,执行了必须依靠贫雇农,坚决团结中农的政策,使土地改革运动更加健康发展。endprint

忠诚于党的公安事业

1949年1月天津刚解放,父亲就调到天津工作。这年夏天,母亲找到寄养我的老乡家里,感谢老乡对我的喂养照顾,然后带着我和刚出生不久的大妹一起来到天津。起初,母亲在市公安学校工作,到了1950年10月,被调到市公安局经济保卫处,先后任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经济保卫是人民公安机关实施保卫职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工厂、矿山、交通、基建、财贸等经济建设各行业各单位,保卫任务十分繁重。母亲从基本工作干起,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按照上级领导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全市上千家重点工厂企业和基层单位,参加了组建经济单位内部保卫机构,制定各项安全保卫制度,加强群众性治安保卫体系等基础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保卫工作体制,直到挑起全市经济保卫工作部门的领导责任,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工作期间,母亲一直对党绝对忠诚,为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勤勤恳恳地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母亲深受“左”倾错误的残酷迫害,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赤诚之心和优秀品质。1967年2月,她被公安局军管会拘押关进监狱达四年之久,遭到造反组织上百次的批斗。母亲以坚定的原则和坚贞的意志,不屈服造反組织的逼供,不承认造反组织强加的罪名,保护了公安战线中的大批干部,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尊重。1970年12月,母亲被解除囚禁时,由于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大妹去接她时,母亲都有些认不得女儿了!母亲出狱后,仍被下放到干校劳动,在数九寒风中放羊。由于长期遭受关押折磨,母亲身体虚弱,不久就患上严重的末梢神经炎,浑身剧痛,不得不住院治疗三个多月。出院后,母亲被调到公安局军管会组织的学习班学习。1971年12月,母亲被军管会以“执行修正主义路线”“走资派”的罪名受到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母亲认为这一处分不符合实际,多次提出申诉,强调自己的申诉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权利。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1974年10月,市公安局党委撤销了对母亲的处分,但仍留下了所谓执行错误路线的尾巴。1975年9月,母亲被安排到市公安学校任副校长,当时有的老同志劝她挂个名就行了,不用上班。母亲说:这是党的工作,就要正确对待,认真做好。于是,她每天坚持上班。

母亲和父亲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相识、相爱、相知,既是饱经战火的革命战友,又是感情深厚的生活伴侣。在天津工作期间,他们又曾经长期在公安战线上共同工作。父亲担任市委主要领导后,忠诚于党和人民,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长期带病坚持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工作之余,总是想方设法照顾好父亲的身体和生活。1966年9月,父亲因心脏病猝发突然病逝,母亲十分悲痛。不久,造反组织为了在天津夺权,给父亲扣上种种罪名,制造了天津市最大的政治冤案。母亲对造反派的诬陷,始终抱着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的态度。

1973年开始,母亲多次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要求对父亲的冤案予以彻查和平反。粉碎“四人帮”后,母亲又多次给中央和市委领导写信,提出在“文革”中强加给父亲的种种诬陷之词都应予以推倒。那时,我经常帮助母亲抄写信稿,她多次跟我说,这是“四人帮”及造反组织在天津制造的最大冤假错案,必须彻底平反。这不仅是我们一家的事,更是关系到天津成千上万的干部和群众的大事。1978年5月,党中央调整了天津市委领导班子,加快了天津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1979年1月2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天津市委为父亲隆重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宣布为父亲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父亲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是和母亲的努力分不开的。

1979年4月,市公安局为母亲做了彻底平反的决定,宣布恢复母亲的职务和工资待遇。经过十二年的曲折磨难,年已花甲的母亲重新回到她热爱的公安工作岗位,担任市公安局党组成员、内保处处长。当时,内保处兼管经济保卫和文化保卫,工作范围大,任务重。那段时间,母亲工作非常忙碌,早出晚归,星期天也经常加班。当时,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耽误的时间太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只有加倍工作才行啊!面对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而几乎陷于瘫痪的经济文化保卫工作,母亲带领全处的同志深入基层单位摸清情况,恢复整顿内部保卫组织和制度,重新组建基层保卫队伍,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严格治安管理,破获了一批重案要案,使全市的经济文化保卫工作重新步入正轨。

1985年5月,母亲调到市人大政法委员会(现改为内务司法委员会)任副主任。虽然年纪大了,母亲在新的工作岗位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天天上班。她抓紧学习新时期的法律法规,认真参加调研活动,注意听取公检法司各方面的意见,做好分管的工作,积极推进人大法治建设和执法监督工作。

留给子女的嘱托

父母对我们的成长非常关心,从小学开始就很重视我们的品德教育,要求我们在政治上要爱党爱国,追求上进;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向品德好、学习好的同学看齐;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乐于帮助人,善于团结人。父母力戒我们不要搞干部子弟特殊化,不要沾染坏习气,努力保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待人平和,生活俭朴的作风。父母很注意督促我们的学习,一有时间就检查我们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抽空参加家长会,向老师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母亲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工作中深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在上世纪60年代初每天早上起床收听广播函授大学课程的情景。她说当时主要是从工作需要出发,学习哲学理论和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改革开放后,母亲更是要求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工作中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成绩和贡献。我们入党后,母亲总是提醒我们,共产党员一定不要脱离群众,要从群众的信任中体现党员的作用和价值。母亲说,当年在解放战争最严酷的时候,把我寄养在根据地的老乡家,如果不是老乡的掩护和照顾,我就活不下来。那时老百姓能和共产党干部心连心,就是相信共产党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今天共产党执政了,不能忘本,要尽心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母亲的言传身教,始终是鼓励我们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在母亲的教导下,我们五个孩子都成为各自单位的工作骨干。endprint

在我们成长中的一些紧要关头,母亲都是我们的坚强支撑。“文革”期间,我们家有四个孩子先后到内蒙古、山西等地上山下乡,母亲每次给我们写信,都嘱咐我们要相信党和人民终将会洗清父母的冤屈。她有时用在革命年代里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例,鼓励我们越是处在困难的境遇时,越要看到光明,越要努力进步。她得知我们在农村和牧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掌握生产技术,与当地群众相处融洽的情况,非常高兴。同时也一再嘱咐我们要注意学习文化,保持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984年3月,我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工作时,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报名参加援藏工作。当时我的儿子只有两岁多,加上当时西藏工作条件很艰苦,心里也有些犹豫,就和母亲商量。母亲鼓励我坚定去西藏锻炼的决心,并细心地帮我做好各种准备,使我能安心到西藏工作。后来我在西藏工作两年,被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2002年春季,我国爆发非典疫情,从南方向北方蔓延。4月中旬,天津发现非典病例,市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在海河医院设立抢救中心,当时去抢救中心工作是很危险的。在市总医院心内科工作的四弟,决心报名参加抢救工作。母亲知道后,立刻表示支持四弟的决定,并叮嘱一定注意安全。四弟在抢救一线坚持工作了一个月,受到市领导和医务界同行的高度评价,后来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母亲关心我们的工作,也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从小到大,我们得了病,都是在母亲的照料下得到及时的治疗。有时得了重病,母亲常常几天几夜守候在我们身旁,一面寻找治疗的办法,一面鼓励我们要有战胜病痛的信心。她常跟我们说:既来之,则安之。乐观主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不论是同疾病作斗争,还是同逆境的困难作斗争,都切忌悲观失望,切忌苦恼,切忌急躁,心情好才有利于病情好转。母亲的话,至今读来仍是那么亲切而富有哲理!多年来,我们都把母亲的嘱咐牢记在心,无论是身患病痛,还是身处逆境,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工作进步都受益良多。

晚年的幸福生活

1990年母亲离休后,仍然保持着热爱劳动的习惯,看到住处院子里有块荒地,就开垦出来种菜。她关心时事,天天读报,也时常练习书法。她和许多老同志、老战友、老劳模经常联系,相互问候。母亲的坚强意志和高风亮节赢得了许多干部群众的尊敬,经常有许多本市和外地的老领导老干部和一些不相识的同志前来看望母亲,跟母亲一起畅谈当年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工作往事,称赞母亲是老一辈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并叮嘱我们要照顾好母亲的身体。逢年过节,母亲总是特地买些慰问品,让我们几个孩子代表她前去看望过去在父亲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

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父亲坚持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勤勉工作,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为了追忆父亲的感人事迹,1999年母亲提议编辑出版一本父亲的纪念文集,经中共天津市委批准,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编辑工作。为了编好这本文集,母亲带着我和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前往北京、河北等地走访了许多老同志,还亲自给上海、山东、云南、贵州等省市的老战友写信约稿,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题词。结果,有六十多位老同志撰写了回忆文章。我全程参加了访谈和编辑工作,看到母亲与这些老同志老战友们相逢时的喜悦之情,听到他(她)们共同回忆当年艰苦创业、共同奋斗的经历,感受到他(她)们之间存在的深厚情谊,从中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2001年3月,在父亲诞辰85周年之际,这部纪念文集正式出版,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父亲英年早逝后,母亲就是我们享受亲情的中心。我作为长子,一直侍奉在母亲身边,共同生活了四十余年。弟弟妹妹们时常来看望和照顾母亲,给母亲送来可心的衣食物品。每到假日,儿女孙辈们围着母亲一起欢聚的时候,也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光。母亲晚年身体康健,多福多寿,四世同堂,其乐融融。2016年5月2日,母亲在家中安详去世,享年九十七岁。今逢慈母仙逝周年,谨撰文祭念。母親的谆谆教诲和至爱恩情,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注:作者父亲万晓塘(1916-1966),山东齐河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游击队中队长、副大队长、中共县委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营教导员、中共泰西地委社会部长、冀鲁豫行署公安局长、冀鲁豫区党委社会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天津市副市长。1958年4月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天津市政协主席。1966年9月病逝。

本文作者系万晓塘长子,曾任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现为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姥爷母亲工作
肩膀上的爱
我想你了!姥爷
不工作,爽飞了?
给母亲的信
选工作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