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文物建筑现状及保护
2017-09-30李雅丽
李雅丽
引言
西递古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徽州典型古民居村落的代表之一。西递村始建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整个村落呈船形,现保存明清古建筑159余幢,祠堂3幢,牌楼1座,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村四面环山,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在村南会源桥汇聚,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中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等十分丰富多彩。
1 西递村古建筑现状
1.1 部分西递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根据西递古村落保护规划,将西递古建筑保护等级分为三类,其中一类重点保护建筑多达二十九处,是西递古建筑群的核心,它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及文化内涵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中,有的建筑亟待抢修。如庭院建筑的代表“临溪别墅”、“枕石小筑”等,三间三进式典型明未清初住宅代表“胡享利宅”等。还有“尚德堂”、“仰高堂地”、“方国平宅”、“敖福昌宅”、“居善堂”、“胡四龙宅”、“膺福堂地”、“笃敬堂”、“三畏堂”等建筑也因年久失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1.2 白蚁成为古建筑的一大危害
西递的古建筑都是采用砖木结构,无论承重构架还是细部装修都大量使用木材,而白蚁则是木结构建筑物的天敌。经调查,西递村的白蚁危害已相当严重,在整个村落都普遍存在,只是对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不同而已。如“尚德堂”因白蚁的侵蚀已造成大部分梁架损坏,构架倾斜,已成危房。“膺福堂”隔壁一古宅因无人管理,白蚁成群,木构架几乎全被白蚁吞食损坏。“胡享利宅”等其它一、二类保护建筑几乎全部都存在白蚁腐蚀,若不立即进行防治,将直接危害整个古建筑群的安全。
1.3 破坏性建筑造成环境景观的极不协调性
在西递的主要浏览线路正街横街上及主要景点“敬爱堂”周围,都建造一些与西递古村整体环境格格不入,风格和色彩极不协调的建筑物,破坏西递村整体环境,虽然申报世界遗产期间已全面整治,但现仍有发生。因此对新建的房屋屋面、外立面等须进行外观改造,使其与整体村落环境相协调。
1.4 墙体的倾斜开裂有倒塌危险
西递的古建筑墙体均为空斗墙,墙体中填充泥土的传统做法,因年久失修,加上大自然的长期侵蚀,极易造成墙体开裂、倾斜,这种情况在西递古民居中较为普遍。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应考虑对开裂倾斜的部分墙体进行加固维修。
2 西递古建筑修缮建议
2.1 建立古建筑博物馆
徽文化中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徽州的古建筑,在这些徽派建筑里,通过木雕、砖雕、石雕,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过去的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把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和对徽文化的弘扬继承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国家文物局对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大范围的普查,按照不同保护级别建立档案。选择一批重点建筑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或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同时对未达到文物保护级别的建筑,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作用,来调动特色民居所有权抢救与保护古民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或者可以实行设立标示牌或通过规划等方式进行保护。
另外,还可以收集散落在当地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急需抢救保护的古民居建筑,把他们集中移植到一个指定范围内加以保护,拟建一个古建筑“博物馆”,如“黟县金星民间博物馆“、“茶博物馆”、“黄山古典家具艺术博物馆”等。
2.2 建立具有徽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区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保护比较完整的古村落,选择民居到相关的文化资源都保护比较好的古街区,比如:西递遗产小镇、宏村艺术小镇、关麓漫居小镇和古城慢生活小镇,最大程度地复原这些老街,村落的日常生活形态、公共建筑、周围的园林、水口等自然环境,从而达到恢复整个文化资源的目的。
與此同时,黟县文化遗产丰富,特别是古村落、古民居众多,是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资源,按照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更好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乡村民宿,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品牌建设,如:西递猪栏酒吧、王家花园、龙江下轴驿境文化精品酒店、碧山二吧、三吧、塔川秋韵客栈、南屏倚南别墅、屏山御前待卫等。
2.3 激发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经费不足是徽州古建筑保护中的一大难题,可以通过古民居保护利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原住居民的宣传教育。要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白蚁防治方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白蚁群防群治。对原住居民在古民居保护的重要性认识、消防安全、日常管护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提升保护意识。对广大外来游客的宣传教育。黟县旅游积极发展迅速,到黟县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外来游客由于观念、素质的不一,对保护的认识也存在差距,需要做好广大游客的教育引导,既提升了保护的认识,也带动了宣传效应。加强对到黟县来投资人士的宣传教育。既可以解决政府经费不足的尴尬,又可以唤起人们保护徽州古建筑的意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博物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