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的重量

2017-09-30李玉林

慈善 2017年5期
关键词:李医生保罗肺癌

李玉林

几天前,一次旅途中读书,读到新书《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它,首先是书名吸引了我。书名引用了17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十四行诗中的句子,本书开篇就节选这首诗: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

书的作者,是36岁的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什。此书出版时,作者已经不在人世了。据说,全世界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作者以优美的文笔,诚挚的情感,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其实,这本书之所以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还因为它使我想到了我国一位与保罗有着相同经历和遭遇,却有着不同结局的医生——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的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李龙芸。

李龙芸医生是位和蔼、和气、和善的女士,她个子不高,总是梳着有点老派的齐耳短发,已显老态的脸庞上,依然饱满,并总是浮现着旭日般青春的微笑。

从1993年就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呼吸内科主任的李龙芸医生,从事临床工作已经超过了40年。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的李龙芸医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很难记清,这许多年里,有多少呼吸系危重病人经她的抢救摆脱了死亡的威胁;多少疑难病人经她的诊断得到了及时地治疗。从1986年至今,李龙芸医生一直进行着前瞻性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研究,并参加了国家“九五”“十五”“973”等有关肺癌攻关课题研究,已发表有关医学论文及医学著作100余篇(部)。被评为卫生部部属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医术高明又极富爱心的李龙芸医生一贯热心慈善事业,曾是中华慈善总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是医药界在慈善组织中一位代表人物。

李龙芸是中华慈善总会最早的慈善注册医生、医务界慈善志愿者之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教学岗位上忙碌的同时,李龙芸医生总是十分认真地为得到慈善药品援助的肺癌患者无偿地提供专业的医学帮助。和其他慈善注册医生、医务界慈善志愿者一样,从李龙芸医生经手的那一张张《患者医学条件确认表》、一张张《易瑞沙专用处方签》、一张张《项目患者随访表》里,就能看到、感受到李龙芸医生那细致繁重的工作和她默默无闻的奉献。

然而,命運并不总是公正的。

2008年初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李龙芸医生在欢送了医科大学一批新近毕业的学生之后,又匆匆赶回医院。一路上,她还不时回味起刚刚自己对那些青年学子的祝福,回味刚刚和那些年轻、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在一起时的喜悦。她走着,或许是觉得有些累,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突然,后背一阵丝丝拉拉的疼痛牵拉了她一下。出于医生职业的敏感性,一种不祥的预感不禁从她的脑海掠过。回到医院后,她即刻到放射科CT室,做了胸部检查。当看到CT的结果时,李龙芸医生即刻明白了,自己已经患上了非小细胞、非早期的肺癌。她在呼吸科当医生已经几十年了,几乎天天接触肺癌患者,天天和肺癌这种可怕的病魔抗争,没想到这种病魔竟然也侵入了自己的机体,自己也成了一个肺癌病人。此时的李龙芸,内心好像并没有多少恐惧和痛苦,相反一种不甘示弱的力量,一种与死神对决的勇气在她看似柔弱的身体内升腾。近十几年来,李龙芸医生在一直在对肺癌这种疾病进行着研究、精心对每一个肺癌病例进行治疗、跟踪、随诊。她知道自己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她去做。不容否认,她现在也是一个肺癌病人了!但是,她没有忘记,并坚信,她依旧还是一个医生!

回顾李龙芸医生这段经历时,我不禁又想到美国医生保罗在发现自己患病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我草草浏览着眼前这些CT片子,诊断结果显而易见:肺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肿瘤,脊柱变形,一整片肺叶被侵蚀。这是癌症,而且已经扩散得很厉害了。我是一名神经外科住院医生,这是我接受培训的最后一年。过去六年来,我已经看过几十套这样的片子,每次都怀着微茫的希望,想帮患者找到某种可能有效的疗法。但眼前这套片子不同:患者是我自己。”

昨天还是穿白大褂的医生保罗,今天却成了接受治疗的肺癌晚期病人。两年之后,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李龙芸的晚期肺癌被确诊后的几天里,李龙芸与她的主治大夫商议后,决定手术。术前,她冷静地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以往,这都是她请其他病人做的事情。她很清楚,肺癌患者的手术基本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她的手术结果就比预想的还要差。为了能继续活下去,延长生命,她也不得不接受化疗。和其他病人一样,化疗期间,她不仅要遭受肉体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痛苦。这期间,她对肺癌这种病魔有了更深的仇恨,她想到了自己,更想到了她那许许多多的肺癌病人。她要活下去,她有许多事情还没有做完,这些事情都关乎着与死亡之神肺癌的对决。这期间,她一直得到医生、护士、家人的关爱和病友的支持。这也就更坚定了自己与病魔抗争的决心和勇气,支撑她更好地完成治疗。

李龙芸治疗期间,上海阿斯利康公司正式宣布,易瑞沙(通用名:吉非替尼片)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这种药适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具有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或用于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endprint

从2010年3月2日开始,李龙芸开始服用易瑞沙。很快,她的病情就趋于稳定了。她一边治疗,一边探索、总结,并一直没有停止她的医生工作和医学研究。她结合自己治疗的体验,并跟踪了一些患者治疗过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易瑞沙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优于通过静脉给药的化疗。而IPASS研究证明,对经选择的亚裔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标准两联化疗相比,易瑞沙用于一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客观缓解率、耐受性以及生活质量获益方面均有统计学显著性的优势。李龙芸医生认为易瑞沙的临床应用,开启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新纪元。为中国的肺癌患者带来更加优化的治疗选择,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延长生存的趋势。

虽然还病着,还需治疗自己的病体,但李龙芸医生还一直坚持着为病人诊治,坚持着完成中华慈善总会“易瑞沙药品援助”项目为肺癌患者的各项服务。她一直与病人相互鼓励,帮助一些病友解决诊断治疗的问题。

我注意到,那一個时期,许多患者对李龙芸医生发自肺腑的感激与赞扬。

比如,一位非小细胞肺癌的晚期患者,经李龙芸医生诊治后,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在李龙芸医生的帮助下,得到了中华慈善总会“易瑞沙药品援助”项目的援助。这位患者在网上留言说:“李医生医术既高明,态度又和蔼,很负责任,是位难得的好医生。有这样的医生,患者才有康复的希望。谢谢李医生治好我的病。”

另外一位患者谈到李龙芸医生时,同样是感动不已,她说:“我不抽烟,却得了肺癌,为此我很苦闷。在协和医院看病,李医生很快就确诊我为肺癌,分析了我患肺癌的原因,给我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安排住院手术。术后两年多来,我还一直得到李医生的关心、关爱,并热情地帮助我得到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易瑞沙药品援助。现在,我康复得很好。李医生的敬业精神,她对我们这些患者高度的负责精神,她的真诚、热情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要由衷地大声说:谢谢李医生!”

还有一位患者这样说:“李医生仔细看了我的片子,认真听了我的自述。由于我没有其他症状,李医生没有盲目诊断。她找到其他几位医生一起给我会诊,在听取了其他医生的意见后才给我确诊。我是非常敬佩李医生,即使有高超的医术,李医生也没有盲目自大,而是小心谨慎地为病人诊断。在对我的治疗过程中,李医生一直都十分有爱心。她的耐心又细心的关怀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被我们看在眼里。让我和我们一家人都十分感动。”

好多患者都在网上留言说:“李医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心肠好,真是一个活菩萨!”

在接受李龙芸医生诊治和接触到她、熟悉她的患者眼里,李龙芸医生真的就是一个活菩萨。一些患者并不知道,或者根本想不到,为他们全力、倾心诊治疾病的李龙芸医生竟然和他们一样,也是一个肺癌患者!

李龙芸患病、治疗期间,不但继续为患者治疗,殚精竭虑地为患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而且一直继续着她进行了十余年的肺癌研究工作,继续完成自己与肺癌对决的心愿。那些日子,她一边忍受着疾病的疼痛,一边坚持整理各种文稿以及科研资料。从1995年,李龙芸医生就开始参与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的“CODE方案密集周化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细胞肺癌”项目。为了这个项目,多年来李龙芸与同仁并肩作战,精心对每个病例进行治疗和随诊。为了让项目有个真实的结果,患病中的李龙芸没有放弃研究。她觉得如果完不成总结,就对不起多年来团队的心血和病友们的期盼。在医院其他医生的帮助下,李龙芸医生和团队的同仁终于再次完成了对118例病人的随诊,研究结果也发表在医学杂志上,为攻克肺癌诊治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李龙芸医生患病这些年里,克服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与同仁们一起努力,进行了有关肺癌的多项科研,陆续发表了12篇医学论著。我就曾看过李龙芸医生和她的同事们发表的《中国易瑞沙扩大用药项目中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长期生存患者的研究》这篇论文。尽管论文中许多专业术语、数据我并不很明白,但我还是从中看到了李龙芸医生和她的同事们艰苦、细致的工作和科学、严谨、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李龙芸医生曾说,她希望多年的辛苦研究可以开花结果,希望有关肺癌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医学界的同道们提供一些参考,希望这些论著可以为肺癌病人战胜疾病做一些微薄的贡献。

这期间,李龙芸医生还经常向大家介绍癌症的有关情况,比如2011年2月,李龙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介绍说:“癌症已成为我国的首要健康杀手,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其中,肺癌的危害尤其令人瞩目。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20万病患因肺癌而受到生命威胁。我国肺癌病死率已居肿瘤死亡首位,达60万。尤其是青年和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长。预计2025年肺癌每年死亡数将达到100万。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0%以上。”她还多次向大家介绍肺癌预防的有关知识,介绍如何让肺癌患者活得更好。

李龙芸医生曾介绍说,随着一系列抗癌新药的出现,使更多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尤其是分子靶向药物的面世,使肺癌患者不仅获得生存的疗效,更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相信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将有越来越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她常常告诫患者,一定要对战胜疾病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李龙芸医生说:“我从医的后半辈子最可喜的机遇是参加到了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国际和国内临床和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参加了中华慈善总会开展的靶向药物的援助项目,使许多经济困难的病人得到了公平的治疗。”

我一边读着保罗医生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一边回想着李龙芸医生的故事,回想着她与癌症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奇迹。

2015年3月9日,保罗医生离开了爱妻、爱女、与世界上那个叫保罗·卡拉尼什的肉体分离了。保罗·卡拉尼什的生命化为空气,他的精神和灵魂在空气中撒下了欢愉的种子,让生命的延续者去体味生活的美好。人们还记着保罗医生生前说的,“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的火焰,我也会用来照亮你眼前的路”这句令人回味的话 。

然而,就在此时,我却从李龙芸医生那里正感受着生命的光亮和生命的重量。

患了肺癌的李龙芸医生依然不忘她的心愿,她的心愿是有重量的,她的心愿越重,她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就越真实地存在着。

李龙芸医生的生命里充满着期望,一个有期望的生命才会有重量。

生命的重量是什么?是战胜挫折、是保存记忆、是珍惜拥有、是充满希望。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李龙芸医生的这种精神和境界,都来增加生命的重量,共同谱写最美的生命乐章。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医生保罗肺癌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看病
中国每年78万人确诊肺癌医生忠告,预防肺癌,晚上请坚持四不要
李医生走了多日以后
近亲得肺癌自己早预防
保罗老师病了
北京新发恶性肿瘤 肺癌约占两成
感恩那份心
参考译文
寻觅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