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独立思考”让“合作学习”更显魅力
2017-09-30姚敏
姚敏
《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很多教师把“合作学习”看成一节“好课”“优课”的制胜法宝。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合作”活动缺少最为关键的一环—— “独立思考”!下面笔者结合目前部分教师在“合作前”“合作中”“合作后”忽视“独立思考”的几种不良现象谈一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合作前”没有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一:在教学五年级英语上册unit2 There be句式的一般疑问句时,教师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了there be 的肯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的例句后,给出小组合作任务。一、两种句式的特点,二、如何将肯定句变为一般疑问句。这时学生们迅速趴在一起,有的学生一本正经,讲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老老实实,听得津津有味。可仔细一听,不少小组都偏离了任务的初衷,漫无目的的“乱说”,热闹成了表象。虽然学生们两句话不说,便会面面相觑。但这么多年他们早已熟知怎样配合老师,于是就立刻坐好向老师表示任务已完成。
以上的场景我们应该不会少见,孩子们很快安静下来,并不是合作完成,而是他们此时已无见解可交流。因为在合作前没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就急忙投入“合作”的怀抱,“合作”变成了“无源之水”。也有很多学生由此产生了“责任分散”思想:我不用动脑筋也不用说,一会儿就有人会告诉我答案。这样的“合作”成了学困生的“避难所”,“合作”变成了优秀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学困生当观众的局面。这完全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因此“合作”前必须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所要学知识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与预设。同时要给出思考的“任务”,这些任务应该是层次分明的。让学生能按照这样的“引导”,完成在“合作前”的材料储备。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合作”中的不知所措,也会在“合作”中更好的解决在“独立思考”中遇到的问题,达成共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
二、“合作中”不能激发“独立思考”的欲望和热情
案例二: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6 cartoon time一课时,这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Read the story and answer:What do they do at weekends?老师要求学生们边读语篇边讨论。于是我们看到接下来的3分钟里,孩子们趴在一起热闹的讨论了起来,可细细一听,他们讨论的几乎与此任务无关,三分钟的时间就这样白白跑掉了。拿来学生的书一看,才恍然大悟:问题太过简单,只要看看书上的插图就能知道答案,“They go fishing at weekends.”因为每幅图上都有钓鱼的场景,因此学生们自然失去了细读课文,静心思考的欲望与热情。合作学习中毫无“思考”可言,从而使得“合作学习”变成了一具“空壳”。
以上的错误是目前老师的通病,唯恐孩子们听不懂、学不会,总是嚼碎了、煮烂了再喂给学生们。或是把问题设计的坡度很小,甚至整堂课都是一问一答式。难道“嚼碎的苹果不能吃”的道理我们真的不懂吗?试问整个合作过程中学生真的思考过吗?他们的思维又得到了怎样的训练呢?久而久之“合作学习”走向了极端,学生变成了一个不会思考的“容器”。也不要过于担心课堂上出现短暂的“安静”,正是这种“安静”才说明学生们正在“思考”,才说明他们需要“合作”。有时学生思维暂时的偏离“轨道”会让我们的课堂生成更加精彩!因此我们应考虑到“合作中”给出的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性,也可以把多个小问题汇成一个大问题,或是从每组学生的“自主先学”中提炼出“班级问题”,被选中的小组获得“评分权”,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得到下一轮的“提问权”和“评分权”。这样各小组的学生有了思考的欲望,较好地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让他们产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愉悦。
三、“合作后”忽视延展“独立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案例三: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7 Chinese festivals一课时,教師给出任务——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Spring Festival”。讨论时间是2分钟,学生们正热火朝天的讨论着,教师一看时间一到,立刻拍手叫停,之后马上分组进行汇报交流。看着孩子们之前讨论的这么激烈,本以为汇报时一定很精彩,结果却差强人意。孩子们说的颠三倒四,完全失去了英语的语法规则,更提不上正确优美的语音语调了。老师只得反复帮忙纠正,本来这些孩子们是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可是坐下时却是垂头丧气!
看到此景,这样的“合作”是失败的。分析其原因应该是教师的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陈述“思考”的空间,没有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思维的总结和提升,就让学生们盲目地进行汇报。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在“合作”中的收获还没有通过“思考”来消化吸收,就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成了“虎头蛇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讲完一个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使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教师、同学讲过的东西。让学生思考消化,是课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静心思考的原因了。因此在“合作”后大脑再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合作学习之后的深度思考。
从以上三个案例来看,我们在“合作前”“合作中”“合作后”都不能缺少“独立思考”,我们要适时的安排孩子们“静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适当地加以引导,来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同时在“合作后”适时延展“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我们的“合作”才能落到实处,“合作学习”才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