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余琐谈

2017-09-30沈飞德

世纪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史馆张元济文史

沈飞德

今年是一代文化大师张元济先生诞辰150周年,也是他在上海参与创建并长期领导的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本期《世纪》“名人书札”栏目发表宋兵、管继平解读新发现的张元济书札的两篇文章以志纪念。8月18日上午,列入上海书展分会场、由解放日报社发起主办的《一位出版家的理智与情感——纪念张元济诞辰150周年文献展》开幕。我躬逢其盛,有幸聆听专程来沪出席纪念活动的史学前辈杨天石先生的精彩发言。

那天,杨天石先生对张元济先生的评价,是我所见或耳闻最全面也是最恰如其分的。他说,张元济是“政治改革家、教育家、图书馆学家、古文献学家、翻译家、诗人、出版家”;并强调在所有这些成就中,最大、最重要的是张元济为中国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把张元济的出版方針和出版思想总结为16个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纳世界进步新知。”

此次文献展呈现张元济与上海半个多世纪的交集,虽规模甚小,但所选展品却有不少引起我的兴趣。其中最令我感到熟悉和亲切的是那张1953年4月1日由陈毅市长签发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聘请张元济先生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馆长”的聘书。这张聘书从签发到6月8日金仲华副市长在市政府召开的第一次文史馆馆务会议上宣布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再到7月17日文史馆举行首次馆员茶话会后,张元济担任首任馆长的新闻见报,这当中因起先张元济婉拒担任馆长,遂有5月10日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周而复陪同下夜访张元济传达毛主席指示的佳话。毛主席说上海乃人文荟萃之地,文史馆馆长人选,非张菊生(张元济号菊生)先生莫属。张元济这才应允。全国文史馆首任馆长的人选,不仅是上海,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一些“德、才、望”兼备的响当当的人物。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就倡导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良传统,建立文史研究馆加以贯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

今天,在新中国建立后从上海迁移北京的商务印书馆依旧蓬勃发展,在张元济的故乡浙江海盐有张元济图书馆、张元济纪念馆和元济中学,遗憾的是与张元济有半个多世纪交集的上海,却没留下一处可公开供世人瞻仰的纪念地,只是在上海文史馆立有一尊半身铜像和一个命名为“菊生堂”的会议室。在我的印象里,传承和弘扬先人精神,一直是张元济哲嗣张树年、嫡孙张人凤两代人不懈努力的事业。早在1990年代,张树年健在时,张家父子就有意把淮海中路上方花园他们居住的寓所做置换,建成张元济故居纪念馆。但他们的美好愿望和社会有识之士的竭力呼吁,并未引起有关机构的足够重视。几年前年逾古稀的张人凤夫妇不堪每天攀登三楼之苦,无奈之下,置换了一套电梯房,带着万般眷恋,告别其祖父自抗战后直到人生终点居住的房子。去年我去拜访张人凤馆员,谈及搬离老宅,他虽对多年努力的无果未曾流露丝毫埋怨,但他的坦然却让我生出深深遗憾和万分感慨。我由此想到吴冠中先生就大师的社会功能发过“一百个齐白石不如一个鲁迅”的观点。在今天我们上海朝着世界一流的卓越城市迈进中,自然需要科学、文学、艺术等各类大师,以彰显并日益丰厚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张元济毕生以“昌明教育、启迪民智”为己任,在我看来,无论当下还是将来,纪念张元济的文化意义,比起那些因艺术作品价格爆涨而广受到民众追捧和政府关注的艺术大师们实在要更为深远呢。 (2017年8月29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史馆张元济文史
“互联网+”时代文史馆的发展策略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不以资历选人才
朱德与周予同关于文史馆的一段谈话
慈禧逼出近代杰出出版家
张元济“犯傻”
王鸣放作品欣赏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贵州”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