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兴语境中的安徽县域经济

2017-09-30

决策 2017年9期
关键词:短板安徽县域

横向比,安徽县域经济存在多个短板,但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各界对县域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已是普遍共识。

“县一级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单元,没有县域的突破性进展,就没有全省的整体性进步。”在4月22日召开的全省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第一次视频交流调度会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说。

到7月份的第二次调度会时,各省辖市和61个县(市)都设了分会场,会议一直开到乡镇,足见其重要性。安徽决策层对县域经济寄望之深、期望之高、心情之迫切,亦反映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对自身发展短板的深刻认识。

“安徽县域人口占全省70%,然而GDP只占48%,这相差的22个百分点既是巨大差距,同时也是巨大潜力。安徽發展需要新的增长点,未来的希望在县域,县域振兴将成为安徽最大的支撑之一。”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张延明对《决策》分析说。

那么,安徽县域的发展态势究竟如何?需要补齐哪些短板?综合发展成就和问题短板来看,安徽县域经济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经济增速和比重

“双下滑”

数据是经济变化最好的表情,也是经济发展最直观的晴雨表。为深入分析安徽县域经济,我们观察的时间段以“十一五”收官之年2010年为起始。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安徽县域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日益显现。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10—2016年,全省县域GDP总量连续跨越6个千亿元台阶、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省比重由47%提高到48.1%,接近全省“半壁江山”。2016年,县域GDP超百亿元的县(市)达51个,其中24个县超过200亿元,5个县(市)超过300亿元。

从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经济指标来看:2010—2016年,县域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由41.4%提高到50.2%,对县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7.4%。同期,县域财政收入由519.3亿元增加到1313.2亿元,年均增长16.7%,增幅比全省高3.4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由25.2%提高到30%。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由4532.7亿元增加到12487.3亿元,年均增长22.2%,增幅比全省高3.4个百分点。

“上一轮安徽县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抓住了战略机遇,二是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张延明分析认为,“‘十一五以来,安徽坚定‘工业强省、东向发展不动摇,狠抓工业化、城镇化、沿海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各县将工业强县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通过全面推进县域园区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加速工业化提供了载体。同时出台了扩大县域管理权限、税收奖励、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开发区建设、强化分类考核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有力改善了县域发展的条件,调动了县域发展的积极性。”

然而,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安徽县域经济增速和占全省比重在2013年以来出现了“双下滑”,2017年上半年增速已经低于全省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县域经济“双下滑”固然有新常态和宏观环境的原因,但究其根本,主要是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县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凸显。

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赵金宝向《决策》分析说:“当前安徽县域下行压力较大,首先是因为产业层次低、市场需求不大,附加值低;同时,县域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水平不高,再加上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在这种‘双低的情况下,遇上新常态和转型升级的大环境,阵痛更为明显。”

短板与差距

纵向看,安徽县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横向比,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首先是县域经济实力整体不强。相对于江浙等发达地区,安徽县域经济实力差距较大。2016年,安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190亿元,仅相当于山东的45.7%、浙江的48.5%。山东省GDP超过200亿元的县(市)占比高达88.1%,超过500亿元的有22个;浙江省GDP超过200亿元的县(市)占比高达73.6%,超过500亿元的13个。2016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20席,山东17席,浙江12席,安徽仅6席。

其次是产业层次相对偏低。县域经济一产过重、三产发展滞后现象尚未根本改观。农业在县域经济中仍占有重要位置,这也是安徽县域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2016年,安徽县域三次产业比为17.2:49.2:33.6,一产占比高于全省6.6个百分点。2016年,22个县(市)一产占比超过20%。同年,县域三产占比低于全省平均7.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省10.2个百分点。

尽管县域工业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业链短、技术含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2016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总数的65%,但实现增加值仅占47.7%,户均增加值3740万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左右。

2017年上半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34户(全省3343户),累计产值100.2亿元,增长14.2%,增速比全省低7.8个百分点;产值仅占县域的0.9%,比全省低23.7个百分点。

三是要素支撑有待强化。县域财力缺口较大,2016年财政收支缺口达1084亿元,除肥西、繁昌、宁国、凤台、寿县5个县(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外,其余56个县(市)均对转移支付依赖较大。2015年,安徽县域财政收入1203.3亿元,分别相当于浙江的43.7%和江苏的42.4%;县域人均财政收入2456.6元,分别相当于浙江的26.6%和江苏的37.6%。金融支撑不足是安徽县域又一大短板,2016年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仅占全省27.1%,存贷比54.9%,低于全省19个百分点,低于浙江县域35个百分点。endprint

2013年,安徽县域经济改变了自2004年以来多年增长快于全省的势头,特别是近年来增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暴露出县域新的工业增长点不多,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在抓县域发展过程中,与发达省份相比,在战略思维和战略运作上,在开放发展的意识上,在推进工作和破解难题的方法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安徽省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陶宗华告诉《决策》。

“窗口期”的战略机遇

横向比较,安徽县域经济存在多个短板,但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采访中,县域干部、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均对县域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已是普遍共识。

首先从实力支撑来看,经过10多年奋力追赶,安徽县域产业集群、园区平台、软硬环境、干部精神状态都有大幅提升,相当一部分县域已经具备迈向更高台阶的实力。

2016年9月,国家级智库中国社科院发布“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安徽有18个县域上榜,仅次于浙江的29席,位居全国第二位,高于江苏的15席。同时发布的“经济增速最快百县”中,安徽11个县(市)入围,仅次于江苏、河南。2016年11月,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暨“2016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公布,安徽6个县域上榜,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上榜数量仅次于江苏和浙江。

其次,从产业支撑来看,依托布局在县域的88家开发区,县域产业配套能力不斷提升,已经形成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在全省2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有4家落户县域。县域创新动能逐步增强,2016年全省县域高新技术企业1151家、占全省30%,县域发明专利授权量4894件、占全省32%。

第三,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激发县域产业活力。截至2016年末,安徽县域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门槛”。“巨大的消费蓝海将吸引更多资本的进入,县域如果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一些符合未来市场需要的产业,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有望展现更大作为,弯道超车不是没有可能。”陶宗华告诉《决策》。

最后,从全省和区域发展大格局来看,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将进一步拓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陶宗华分析认为,“十三五”时期,安徽区域增长模式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逐步从“中心集聚型”向“辐射带动型”转变,这将为周边县域发展带来机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皖江示范区、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建设的不断加快,县域发展迎来诸多政策和项目利好,提升了县域发展能级。

“尤其是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南北干部交流以及对后发县域倾斜利好政策的叠加,极大推动了后发县域的工业化进程、升华了其发展理念、改善了其发展条件。”张延明告诉《决策》。

无论是综合实力、产业支撑,还是发展大环境和经济地理,安徽县域经济都处于潜力巨大、大有可为的“窗口期”,只要各级决策者把握战略机遇,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地谋篇布局,安徽县域经济将会跃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endprint

猜你喜欢

短板安徽县域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