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十大托孤的重臣
2017-09-29佚名
佚名
皇帝托孤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普遍的现象,老皇上总是想给儿子搭好班子,一般都会有数个托孤大臣。老皇帝的初衷是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又能相互制约,保证国家度过危险期,保证政权稳定交接。有些托孤重臣不辱使命,但有些时候,老皇帝的精心安排到老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周公:最完美的托孤
托孤中比较早的,且一直为人称道的,想必就是周公辅成王了。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平定殷商之后就英年早逝了,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安排周公托孤,一部分是因为周公治国才能出色,从周公辅助武王,翦灭殷商,东征叛国,平定三监,分封诸国,以屏周室,营建洛邑,制礼作乐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周公的确是治国良臣。另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是武王的同母弟,周公分封的诸国中,姬姓占绝对优势,武王选择周公托孤和至亲不无关系。
周公成功完成了武王的托孤任务,辅佐了年幼的成王,将刚刚建立的周朝稳定下来,他创立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周朝传世800年,也对后世影响巨大。
托孤重臣,手握大权,代行皇权,收到非议难以避免。周公也如此,周公旦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便还政于成王。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莫过于此。
霍光:独揽大权
当汉武帝多年培养的太子因为巫蛊案遇害后,他决定传位于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其实早在汉武帝将钩弋夫人的居所命名为舜母宫时,他估计就有这个念头。刘弗陵年仅8岁登基,为了防止出现吕后专政的情況,汉武帝还赐死了钩弋夫人。
刘彻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这几个人。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从郎官擢升上去的,金日磾是匈奴降人,从养马的位置混上去,上官桀是从羽林郎与未央厩令混上去的,从皇家养马的混到九卿之一的太仆,桑弘羊是武帝盐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武帝托孤之后,经过一系列政治动荡,最后霍光大权独揽。霍光废一帝,立一帝,手中权势不亚于后代的任何一位权臣。但江山毕竟没有易主,还是刘家天下。除了最后霍光死后霍光家族被族灭,这次托孤大致算是完美。
诸葛亮:最感人的托孤
历来争议最多,谈论最多的托孤当属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几句话是否出自刘备真心,被后人争论了多少年。
抛开这句话是否出自刘备真心,从刘备托孤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他并不是仅仅将政权托付给忠心的诸葛亮,而是让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政,这些措施保证了此后的蜀汉并未易主。托孤从来不是将幼主托付给重臣就完事,而是一系列保证政权交替的措施组合,刘备的这次托孤,从后来诸葛亮兢兢业业服务蜀汉,出师未捷病死汉中来看,是最感人、最深情,最能体现君臣情谊的一次托孤。
张昭:安享天年
对比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其他几次托孤,另一次成功的托孤是孙策将幼弟托付给张昭。孙策刚刚去世,孙权非常悲伤。张昭劝孙权乱世之中不要沉溺于痛苦,他亲自扶孙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人才服从了孙权。此后张昭一直效忠孙权,直到81岁高龄去世。
托孤重臣从来都是安享天年者少,死于政局者多,孙策托孤张昭,的确让人叹服。
司马懿:所托非人
魏蜀吴三国,魏国也有一次托孤,想必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魏明帝曹睿,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可惜托孤时将幼主托付给宗室曹爽和司马懿,最后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的犹豫不决和惊慌失措导致被杀,家族被灭,曹操开创的基业也大权旁落。
此后的曹魏皇帝基本就是司马氏的傀儡,直到司马炎取而代之。
宇文护:最惊险最逆转的托孤
西魏恭帝三年(556),与高欢相互争夺中原讨伐数年的宇文泰去世,宇文泰与曹操类似,生前都大权独揽却没有登基做皇帝。宇文泰死时诸子幼小,于是托孤给当时已经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当上辅政大臣之后将宇文泰的长子扶上皇位。按理说托给自己的精明能干的侄子应该没问题了,不想却所托非人。宇文护弑杀了两位聪明的皇帝,幸好宇文泰的儿子一个比一个聪明睿智,第四子宇文邕韬光养晦12年,精心策划,最后铲除了弑杀了3位皇帝(还有一位是西魏恭帝)弑君权臣宇文护。
北周武帝宇文邕随后灭掉高欢后人的北齐,统一了中原,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可惜的是,宇文邕英年早逝,儿子北周宣帝宇文赟是个酒色之徒,22岁就因为酒色过度早死,年仅7岁的小皇帝随后被外戚杨坚废黜……宇文泰的托孤非人,幸好他的儿子够隐忍强势,这次托孤,堪称古代托孤中最惊险最逆转的一次。
长孙无忌:很不体面地退场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两朝的重量级人物。他出身于当时赫赫有名的长孙氏家族,很早就成为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发小,一直追随李世民,其妹妹更是唐太宗的结发之妻、千古皇后的楷模长孙皇后。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四日,太宗病危,急召长孙无忌到含风殿,太宗卧在床上,伸手摸着长孙无忌的腮,长孙无忌失声痛哭,不能自己。二十六日,太宗又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入自己的卧室内,太宗说:“太子仁孝,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今后望能善加辅佐教导。”又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忠臣在,你就不用为天下的事过分担忧。”说完,即命褚遂良草拟遗诏书,过了不久,太宗驾崩。
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史称高宗皇帝。初十,高宗拜舅父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掌管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务。长孙无忌知其权位太重,故请求辞去尚书省及门下省的掌管权,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四年(659),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等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了一桩朋党案,进行政治陷害,诬奏长孙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就这样,这个风光一时的托孤大臣以这样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endprint
张居正:位极人臣
隆庆元年(1566),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死后,其子裕王朱载垕即位,是为隆庆皇帝明穆宗。张居正以裕王旧臣和亲信的身份,擢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此时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早在13岁时所写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现在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隆庆六年(1572),明穆宗病逝,其长子朱翊钧登基,是为万历皇帝明神宗。明穆宗在病榻前郑重托孤,指定朱翊钧的老师张居正取代高拱为首辅,辅佐新君,位极人臣。当时张居正的学生明神宗还只有几岁,年幼无知,一切军政大事即均由老师张居正主持裁决。直到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内阁首辅、太师、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卒,他在宰相高位上一直干了整整10个春秋!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郭威:反客为主
刘知远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在契丹灭后晋的时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因而成为后汉的开国功臣。国家初创,郭威在各方面都为刘知远出谋划策,使后汉政权很快稳定下来,作为重臣郭威在刘知远临终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太子刘承佑即位,是为后汉隐帝,郭威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隐帝刘承佑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后立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自焚而死。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
后汉隐帝与其宠臣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于是隐帝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以期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不料李弘义反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隐帝令郭威诛杀诸位将领。于是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
隐帝见郭威起兵造反,并派兵抵御郭威。然而此时郭威大权在握,声威素著,各镇节度使纷纷倒戈拥戴郭威,隐帝被郭允明杀死于赵村。郭威带兵入京,并派人刺杀欲继位称帝的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迫使太后临朝听政,以郭威监国。次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范质和王溥:玩不过赵匡胤
与北周武帝颇为类似的另一位皇帝,后周世宗柴荣,将后周治理成具有统一全国实力的强国。但在柴荣对辽作战节节胜利之时,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幼主柴宗训年仅7岁,临死托孤给宰相范质和王溥,这两个文人都没有玩过武夫赵匡胤,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凭借柴荣打下来的基业用20年统一了全国,和杨坚非常类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