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问题设计与阅读素养培养

2017-09-29郭雪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模型文本素养

郭雪雅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编号:DHA14032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98-01

“提问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问题的设计预示学生作答的认知层次,支配学生的思想或回答模式。因此,问题设计及问题解决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是一把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尺子。

一、对照“阅读素养模型”,审视课堂问题现状

2011年PIRLS、PISA等国际相关阅读理解评量检测定期实施以来,阅读理解素养几乎成了先进国家衡量教育成效的指标之一。教育部“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编号:DHA140324)课题组着力研究了PISA和PIRLS项目的成果及数据分析等文献资料,全面把握国际阅读素养研究动向,提出了对阅读素养模型的假设(见下图)。

对照阅读素养模型,结合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以下现象:

1.问题数量多:教师的提问随意性大,常常讲到哪问到哪儿,满堂问。据上海一所教育学院研究的结论:每堂课教师平均提問30次以上,每分钟平均2.2个问题。而实际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2.问题层次低:一是“问得浅”。 问题多倾向于素养模型中“检索、理解”范畴的浅层次的思维训练。二是“明知故问”。提问随意性大,问题多倾向于素养模型中“检索、理解”范畴的浅层次的思维训练。例如:教学《掌声》一课,提问:文中谁给谁送上掌声?小英获得几次掌声,掌声前后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很少触及到学生高层次的思维。

3.问题范围窄:一是问题指向范围窄。问题的设计往往是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行径服务的,而不是从学生的思维和思路出发。二是问题参与的学生面较窄。课堂上的问题变成了教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三是问题互动较少。课堂上鲜见学生问老师,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少。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利用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教学过程中较弱的环节。鉴于此,在“阅读素养模型”导向下改进课堂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学生以下方面能力的提升:(1)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建立联系,获得阅读知识。(2)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训练,习得阅读思维,发展阅读能力。(3)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策略,陶冶阅读情志。

二、对照“阅读素养模型”,改进课堂问题设计

教师要将“阅读素养模型”作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提高提问的效能。

(一)研究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课堂提问改进的方法技巧及策略

借鉴PIRLS,使“阅读素养模型”成为教师设计课堂问题的科学依据。1.问题设计要有明显的层级特点。依据“阅读素养模型”,教师的问题应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快速地检索文本的知识,更好的将理解到的言语转化运用、从而对文本进行评鉴、质疑和创新,教师提问的层次越高,学生思维加工程度越广越细越深刻。2.问题设计要关注不同的思考内容。应以能力取向为主,问题触及不同的对象内容,除了“问内容”,还可“问表达”、“问作者”等。如《搭石》一课,可设计让学生读课题质疑的环节,教学生学会“问作者”:家乡这么多美的风景,刘章爷爷一样都没写,为什么偏偏只写了家乡的搭石呢?以作者“为什么写搭石”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实现有效对话。3.问题设计要蕴含不同的方法策略。可从课堂问题的类型、特点、提问过程、等候时间等方面研究课堂提问的方法及策略。此外,要善于处理好核心问题和辅助问题的关系,减少课堂提问的数量。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教师可把“为什么作者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看作是核心问题,由这个问题带出文章的主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把“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这一种境界是指怎样的境界?”看作是辅助问题,要求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和寻找显性事实,为核心问题服务。

(二)研究提升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在“阅读素养模型”导向下,我们要研究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及如何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可重点关注几个方面的内容:

1.质疑的时间。教师应停下脚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究。教师把质疑权利下放后,学生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思辨交流。

2.质疑的内容。研究如何更好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引导学生“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

3.质疑的深度。以“阅读素养模型”为指导,帮助学生加深思维加工的程度,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的时间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

4.问题解决及问题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学生的问题以及影响学生质疑的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高层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曾听过一节课《七颗钻石》,结课时学生自由质疑,一生问:为何课题不是七颗星星或水罐的变化,而是七颗钻石呢?教师只是随意的肯定了孩子会质疑,但并没有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福建省教育学院鲍道宏教授在评课时,一再表示遗憾,他认为这个问题胜过了课堂上教师提的无数个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体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要指向学生高层级的思维。

(三)研究典型的基于不同文本的教学案例

现有的语文课程在文本设置上厚此薄彼,偏重文学文本,忽视信息科技文本。但PISA、PIRLS增加了大量的“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在阅读素养导向下,教师要重视不同文本教学的典型课例的研究。问题设计中各项能力的培养均与不同的文学类、信息类文本联系,在不同的文本中进行有价值的问题设计。

提问是通向阅读理解,提升阅读素养的大门。教师只有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最终形成国际阅读素养PIRLS所呈现的直接推论、诠释、整合、检验、评估等不同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型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自制空间站模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模型小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