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的力量点燃理想课堂
2017-09-29王君
王君
【摘要】“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文学作品中的优美境界,是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徜徉。有活力的理想课堂,是勃发的,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心灵的感应,是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是彰显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生命 ; 开放 ; 自然 ; 意境 ; 境界 ; 汇聚 ;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58-02
“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语文学科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实践、感悟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情趣的,而不是枯燥的训练;应是充满活力的,而不是机械的灌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用生命意识去关注学生,让语文融入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就像血液一样流淌于他们年轻的躯体,伴随着他们生命的旅程。 一、理想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三条河流的汇聚。
1.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流动的。
在语文课堂里流淌着三条河流:一条是课文作者的生命之河,一条是教师的生命之河,一条是学生的生命之河。这三条河流在语文课堂这一宽广的河床上交汇、碰撞、融合,所高扬的情感的、思想的、精神的浪花成为最亮丽、最壮美的风景。师生品味语言美,体会文字美。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品味语言,教师要从语言美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等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精粹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在推敲、品味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够形象地描述客观事物,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具有形象性。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在助于感知形象美。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雾凇》)琅琊山的四季美景更有如画屏:“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出者……”还有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天门山,是多么壮阔;那“满眼都是红叶”的香山,又是何等醉人!这些浓墨重彩的生动描绘,再现了祖国大好山河如诗如画的季节美、雄壮美、色彩美的形象和深远、明丽、朦胧的意境,明快、愉悦的情感拨动着读者心灵的琴弦。
2.理想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在语文天地里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并且大胆的、尽情地展示自己。“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正是从盛开的紫藤萝花身上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哲理,感悟到生命之美,从而扬起生命的风帆,鼓起直面生活的勇气。
3.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在课堂里,可由课内走向课外,融入时代活水;可让学生在学校阅览室自由读书看报;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自然的雄伟;步入社会,感触社会,开阔眼界,并用语文知识与能力服务于社会,实现语文的社会性价值。总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社会生活语文化,语文学习生活化。
4.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然的。
说它“自然”,首先是课堂里所进行的,是合律的,是语文本质的最完美的体现;说它“自然”,强调的是课堂的真实,而不是虚假的。自然的语文课堂,拒绝虚伪,拒绝作秀;说它“自然”,还强调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充满诗意。纯为考试而教的语文课堂,是不自然的;为分数而教的语文,是不自然的。自然的语文课堂,一切源于学生的心理和文化需要,是学生灵魂安享的美好时空,在自然的语文课堂里,学生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运用想象联想,领悟意境美。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寫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这是言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这是言外)。《爱莲说》中的句子自身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宽大、微曲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中体味出水轻盈舒展、挺拔秀丽的姿态。从而想到君子的形象,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人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美的艺术境界。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的美、韵律的美、情感的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使优美的课文变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形象性,特别要抓住语段中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它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高和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
三、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彰显语文课堂的活力。
最后,也许你会从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用追问的形式所描绘的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中获益匪浅: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我能否使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 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欣喜?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 ……这应该就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所梦寐以求的有活力的理想语文课堂。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文学作品中的优美境界,是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徜徉。有活力的课堂,是勃发的,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心灵的感应,是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是彰显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