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籁之音响彻课堂

2017-09-29李世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4期

李世君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配乐朗读 ; 表演演唱 ; 体会感情 ; 个性教唱 ; 正确范唱

【中图分类号】J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25-02

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的模唱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很少,只有倾听的份,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没劲,教学效率低。《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郑莉说过:“音乐课堂的有效性,不是单纯的追求效果,而是要关注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落实。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学活动是学生得到具体的进步与发展。”音乐课唱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当学生真正地唱熟了、唱懂了,歌曲的精彩不用讲学生也就体会到了。如优美的诗歌、经典的散文精彩之处让人心领神会,如同天籁之音一般响彻课堂,这样学生才能从中体会其美妙之处。

现在音乐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趣味教学”。面对新形势,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让课堂上充满“趣味”呢?如何才能通过学生的歌唱让我们感受到“趣味”呢?

一、配樂朗读,读出韵味

音乐和语文是相通的,特别是在表情达意上。音乐有的使人沉静,有的使人奔放;有的让人欢快活泼,有的则使人忧郁悲伤……在读歌词过程中配上合适的音乐,音乐的旋律、基调能带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整个身心沉浸到音乐烘托的情感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把文字还原成画面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可告诉学生:你读什么,眼里就出现相应的画面,就像看电影一样,这样你就容易进入歌词所表达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村晚》时,在音乐中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构成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让学生边读边“放电影”,想着诗人生活在这田园水乡,一天劳作下来,一壶浊酒几碟小菜,看着这乡间美景,学生惬意舒缓的情感细胞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很快投入到送别的情景中,很好地读出那种惬意生活之情,这时再去学唱《村晚》情感表达也无需老师指点了。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天音乐会》欣赏课中。在朗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们一起想象“春姑娘来了,要开音乐会,谁会参加?怎么做呢?”学生们有的这样描述:春天来了,春雨滴答滴答的唱歌,春风沙沙沙沙的弹琴,春雷轰隆隆的打鼓,春水哗啦啦的鼓掌。在读词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畅想,然后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引导了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美的存在,告诉他们地球只有一个,人人都需要爱护它,保护它。这样我们才能欣赏到最美的春天音乐会。真正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体验角色,表演演唱

音乐课,唱歌教学是主要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生又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及时抓住时机,引导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歌词中的内容,这样不仅加深对歌曲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音乐剧表演就是提高学生演唱综合能力,激发演唱兴趣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学习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歌曲中,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演唱积极性。如在教唱《小动物唱歌》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鹿”、“小鸭子”、“小乌龟”和“小花猫”角色进行表演演唱。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学生身临其境,好像成了真正的小动物,学生体会到小动物们放学回家形态各异的可爱样儿。这时老师相机提示,你想一想学校里还有哪些小动物?这时学生发挥他们平时的观察能力畅所欲言,真实的感受使得他们的音乐表演课生动,快乐。

三、体会情感,在欣赏中审美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中陶冶,这种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影响作用,具有很强的内化力。因此,音乐欣赏应有“意识”地进行这种陶冶。新教材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时,如何让学生自然情感得到自然流淌,让他们在聆听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从而感受圣-桑的情感波澜?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音乐作品的旋律、意境、配器、结构等音乐要素进行,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美、感悟美、表现美。于是就抓住学生这一生成资源,进行质疑:“音乐在引子和后面的音乐中有什么不同?你听到什么可以自己模仿一下。”于是,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生成了不同的感悟,在聆听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学得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可贵的是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四、多元感悟,个性教唱

唱歌教学虽不是音乐课的全部,但却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唱歌是最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以唱歌的形式进行教学最为简便,因为学生都具有先天的乐器——嗓子,唱歌教学易于普及。正确唱歌可以使学生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的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快的享受。千篇一律的教唱,总会给人像“复读机”的感觉。每个孩子的情感体验不同,个人成长经历不同,学唱时理解角度不同,其模唱时个人体验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优质量的教唱应该是充满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语言表现。尽可能地对歌曲的内容、感情、节奏、速度、力度、风格以及难点和重点等进行分析,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歌曲的原声带学习体会,总之,力求唱准、唱熟。还可以根据你对歌曲的理解,设计一些主要的指挥动作,比如对起拍、收束、高潮、有特点的乐句的处理等等,这样可以使教歌更具感染力。

五、启发理解,正确范唱

要正确使用范唱需要以下准备:对歌曲的全面了解要到位。歌曲背景资料、思想感情、音乐要素,歌曲处理等的提前把握。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要到位;对歌曲范唱前的设问要到位。我们知道在唱歌教学中,要想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范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范唱主要包括示范式范唱、提示、启发式范唱、校正式范唱、领唱式范唱、小结式范唱、录音范唱、录像范唱等多种形式。如在教学《数蛤蟆》这首歌时,先让孩子们找出歌谱中相同的旋律,教师在范唱时用不同的力度师范,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很容易记住了歌词,而且借助老师在示范时力度的不同更好的处理了这首歌所表达的感情。所以老师在范唱节奏无论用哪种方式进行范唱教学,都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驾驭今天的音乐课堂。

好的音乐课,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音乐课,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音乐课,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优美的诗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好一个“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古人为我们解说了一首好歌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体验感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让这天籁之音响彻课堂呢?

参考文献

[1]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郑莉访谈

[2]百度文獻《怎样教唱歌》2011

[3]《唱歌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范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