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为教师专业成长贮存底蕴
2017-09-29籍桂芳
籍桂芳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08-01
生机勃发的四月,怀揣欣喜与期待,幸运的我来到省城,参加了首届吉林省中小学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这里,聆听教育科研专家的精彩讲座,使我茅塞顿开,品尝教育科研的盛餐,令我如获至宝。此次研修,有高屋建瓴的点播,有实践操作的范例,有循循善诱的引领,有推陈出新的点子。此次研修之行,如同行走在花海,沐浴着春风,我仿佛是树上萌发的新芽,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回想自己的研修之路,我感慨万千。
一、理论学习──书能香我不须花
学习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
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把学习变成内需。使学习真正的融入生活,使教书育人生涯有汩汩的春水流淌、有浓浓的绿意萌发,使教师的人生充盈剔透、美仑美奂。
为此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 我博览群书,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在读书中真正体味到“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的含义。我能认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教学刊物和理论专著, 如《教育的细节》《课堂管理方法》《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等理论书籍和《人民教育》《小学各科教与学》《小学教学研究》等专业刊物。把读书心得通过qq群、微信、博客等渠道与同仁交流与分享,让自己的知识在个体的广采博览中不断丰富和更新, 在群体的交流研讨中逐步提高和完善,增强了科研意识和理论素养。
二、主题研修──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元昌老师在报告中的点睛之语:“在“教”中“研”,在“研”中“教”,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最终实现教师在研究中提高,学生在研究中发展”深深地促动着我,使我的研修热情愈加高涨。
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重困境,教科研课题研究中,作为课题负责人,我结合学校主题研修活动,将小课题研究作为源头活水,让教师带着问题、带着课题,走进教室、走近学生,把研究落到实处,在课题管理中求成效,在不断地追问和解读中生成智慧,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通过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主题研修中,我们遵循小课题研究以校为本,以教育教學中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师生生活实践为土壤,以教师需求为动力的原则,发挥课题虽小却有实效,虽平凡却实用的特点,将小课题研究融入教育教学中,督促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与教共进、常研常新,从而激发了教师教育科研生的生机与活力。
三、教学反思──拨开云雾见月明
教学反思是教师二次成长的关键,能引领教师走向卓越。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思想从何而来?关键要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研究中的问题如同云雾,如不拨开势必遮挡研究的视线。课题研究中的我,回到一种本真的状态看待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反思教学行为的症结所在。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让我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反思能使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不只是完成和执行教学任务,而是作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
我善于把上的、听的每一节课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备课的资源;我善于把一堂课中的疏漏、失误之处寻找出来,课下冷静思考,剖析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和解决方法。通过反思、通过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因为这样坚持下来,所以成就了下一次的成功,真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欣喜。
四、实践论坛──千锤万凿出深山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教科研的过程中需要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根据不同的条件,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领导之间都需要交流,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触发你的灵感。此外还需要建立多种交流的渠道,谈话,书信,网络等不同平台之间都可以进行。
问题即课题,问题自产生起,课题就诞生了,研究也就开始了。作为课题负责人,我结合学校国培磨课活动,围绕主题研修的小课题,开启了“实践论坛”活动模式,每次教科研活动后,大家都要济济一堂,进行“实践论坛”——“说研究”。
在“实践论坛”里,面对其他教师,自己的观点要接受冲击、挑战,必须要经过充分的分析、归纳、整理和理论思考,才能得以肯定和推广。因为,论坛源于“问题”,它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论坛的主讲人讲自己突破问题的方式和对问题的思考,论坛的听众侧重于寻找解决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方案。大家通过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在活动中将大的问题细化或随着问题的解决引发更深入的问题,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历经教科研大熔炉的锤炼,颇有重生之感,正所谓:千锤万凿出深山 。
五、校本研究——千树万树梨花开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徐向东院长的“科研兴我、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让我更加明晰了做教育科研所承载的意义。
教科研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教科研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会不会教科研,搞不搞教科研,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作为学校的业务领导,我积极引领教师进行教科研,立足校本研究这块沃土,让教育科研走上校本研究。
我们注重过程,讲究实效,通过由各科教师上研讨课或探索课,教研组教师作内部性的协作研讨,融课题研究于课前设计、课堂实践、课后反思之中,深入地总结经验,交流信息,探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课堂愈发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教学不断取得成效,近年来,学校各科论文频频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曾经,以为教育科研是为了传播一些人的思想,是为了度人。通过这次培训,回首自己的教科研历程,忽然发现: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最受益的,原来是自己。我开始真正领悟到:教育科研为教师专业成长贮存了底蕴。投身教育科研,需要学习格瓦拉,怀揣信仰。走在研究的引桥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