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2017-09-29李菲
李菲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职发展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目前课程体系现状,针对现阶段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对策。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旅游相关企业需要大量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实用型旅游人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行业所要求的岗位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独立上手,快速上岗,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信任感。造成这种困惑的现状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当前旅游企业需求不紧密所造成的。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局限于简单的课程设定与衔接,缺乏针对旅游市场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的调整,教学形式上很难摆脱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以致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多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建设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即便随着高职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很多院校的课程体系改为“公共基礎课+专业课(基础模块+核心模块+限选模块)+集中实践教学课”课程设置模式,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脱节,课程内容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脱节,学校教育理念与企业教育理念脱节,课程与课程内容之间重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充分融合等等。这些问题导致走出校门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工作需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着眼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过程,有利于通过思维模式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割的局面,把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要素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更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创造能力。
三、现阶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高职特色不明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沿用了普通本科院校的范本,即便做出适当调整,也由于疏于对工作岗位群的本质分析,而无法真正开展面向工作任务分解的课程体系改革。在定位偏差的大氛围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势必会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实际与应用实际,使其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尴尬。课程内容设置宽而不精,缺乏科学性,学生不了解工作实际,却被动的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打消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综合的职业素养,企业认可度低。
(二)专业课程内容陈旧、重复,创新步伐滞后
课程内容陈旧是指课程内容本身缺乏专业学科的前沿性,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各学科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陈旧,多年不变,很少涉及该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缺少对行业变化与发展的知识更新与替换,学生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上岗后再学习,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难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同时,各学科过分注重自身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学科交叉,导致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严重,如关于处理顾客投诉部分的内容,在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接待礼仪、旅游心理学、旅行社计调实务、旅行社门市接待等几门课程中都会出现,既浪费了教学成本,也让学生丧失求知欲,最终很难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构架。
(三)教材选用缺乏目标和依据,随意性强
教材选用的目标就是通过适合的优秀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所选用教材即要符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也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但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常会见到两种形式,一种是学院教务处指派授课教师自行选择上课教材,另一种是授课教师直接选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事实上,两种选用教材的方法都存在很大的弊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加斟酌的选择自己喜好的教材,一旦教师不再讲授该课程,接任教师就会按照自己喜好而重新选择,教材选择随意性强。有的教师为了自己教学方便,长时间选用同一教材,教材内容一成不变,行业更新等信息不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由于当前各个高校教师都在争相编写教材,教材的整体水平不高。因此,选用自家教材时,更是无法保证教材的质量。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对策
(一)科学设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随着用人机制的转变,市场在就业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若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即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效仿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依据,是体现职业院校与社会需求的重要载体。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市场客观规律。首先就要以市场为导向去优化现有课程体系,使专业教育与旅游工作岗位实际同步,确保课程教学有所依托。其次,调动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者深入旅游市场、旅游企业、专业岗位,与行业专家、企业经营者、一线工作人员多交流,分析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及所需专业技能,重新进行专业的设定及课程的开发。不仅如此,还要把市场调研当成一种长效机制,确保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俱进。
(二)构建“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化教学模式
有别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对于情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依托校内实训室利用项目教学法,实现“教、学、做”合一。参照旅游企业规范和员工岗位技能要求,将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的真实项目纳入课堂教学,设计工学结合教学项目,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对项目进行分解。通过教师的技术指导,学生反复操作,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运用知识、熟练技能、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旅游相关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按照行业标准,邀请企业优秀员工和技术能手进行现场教学,能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起到示范性的榜样模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主动意识,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注重校企合作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即由旅游相关企业专家骨干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编写的基于“工作过程”、针对“岗位需求”、面向“学习领域”的实用型专业教材。在教材建设初期,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针对工作岗位和生产任务需要,以旅游行业标准为基础,设定教材内容,训练项目。在教材建设中期,企业专家、行业带头人可一同加入进教材编写小组,专业教师在旅游市场收集第一手原始资料,与旅游企业人员共同研讨,明确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确定项目化教材初稿。然后,通过多轮深入交流,对每个教学知识点所需学时进行分析,具体量化后给出学时分配。在教材建设终期,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小组对教材进行最后审核评定,确定教材终稿。总之,项目化教材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内容的编写要体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职业性的高度统一。
(四)课程实训、实习场所的实践保障
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鉴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要求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因此对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场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如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仿真实训室、旅游景区服务实训室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边学边练,打好职业技能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优秀员工来校进行报告、讲座,激发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同时,与行业理念先进、专业管理一流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企业中顶岗实习,更易体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感受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对旅游相关企业的整体概念,做好“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和阶段过渡。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