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视角下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2017-09-29李莉
李莉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当前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仍旧存在着专业课程目标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资建设乏力、忽视旅游体验等多方面问题。本文主要对体验视角下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旅游教育现状给出适合的应对策略。
前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经管类学科,其包含了旅游心理行为学、美学、人类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偏向于旅游和酒店管理等服务性行业,就业的门槛高、待遇低。究其原因,是由于旅游专业课程定位不明确,没有与社会实践、就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培养的学生缺乏旅游体验的服务视角。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体验视角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体验视角的定义与性质
传统旅游学学科教育以教学内容为主要视角,而体验视角则是从消费者视角进行的学科理论构建。体验视角是以旅游体验为出发点,通过旅游专业知识与旅游服务的培训教学,为客户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与心理感受,从而实现旅游体验的最终目的。旅游业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是对整个旅游活动的心理感知,这种情感生发并不能从特定的物质需求中实现,只能通过真实的服务经历实现。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行业认知、实践能力与服务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旨在帮助游客完成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因此,体验视角下的旅游教育发展,应紧扣实践应用的旅游教学方向,以国际化的旅游服务目标作为教学标准,向学生传达具有综合性质的旅游专业知识。
二、体验视角下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与社会实践脱节
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训,提升旅游教育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但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正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截然相反。高校旅游专业课程一般以基础理论作为入门课程,在学习的中段与末段引入专业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实训课程。这种“颠倒”的课程设置模式没有明确目标定位,“灌输式”专业内容教育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旅游专业学生接受社会实训的时间很短,大多数学校只为学生安排3-5个月的职业认知实习,而且属于“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教育模式,这不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帮助。
(二)校企利益差异导致实践质量低
校企合作式的旅游教育,需要一种长效机制予以规范和支持。这是由于校企间的合作并不存在利益联结,只是通过政府牵线达成统一的合作展现,这一合作平台缺乏有效的价值沟通。因此在企业追求利润的价值目标下,校企的旅游教育合作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企业不会将重要的服务项目交给学生,也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廣泛的实习空间。高校在限于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只能采取敷衍的实习态度,寻找较为简单快捷的实习项目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这种实习模式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三)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学方式失当
我国旅游教育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力量,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涵盖了经济、管理、会计等多种旅游边缘学科,但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文凭的教师很少,他们的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并不能为学生带来专业的旅游教学指导。旅游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体现在专业基础知识、学科素养、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他们在旅游产业发展认知方面的不足,导致了人才培养与职业规划的失败。因此教师自身旅游体验视角的缺乏,必定会对学生的旅游认知视角造成负面影响。
三、体验视角下旅游教育的改革发展策略
注重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教学内容传达。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重在实习,实践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与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体验旅游视角。在学生不能接触游客,不能深入景区调研的前提下,其得到的旅游体验就变得短暂而不切实际,短暂的旅游体验也不能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因此高校要建立旅游体验基地项目,行业服务人员要以满足旅游客户的必须需求与差异化需求为目标,展开自身业务范围、工作内容的体验性开发,深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实践教学的制定要有相应学时与考评标准,做好学生的实习检验工作。
高校应建立校企旅游人才理事会,同国内的旅行社、旅游团体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多元化旅游人才。高校校企合作机构应广泛开展市场调查,掌握旅游行业的用人要求,从而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旅游体验视角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旅游专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但现今旅游专业学生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要求,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较差。从体验视角看待旅游专业的教育问题,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