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点

2017-09-29

科学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基因库机器人材料

广东:国家基因库正式启动运营

9月22日,深圳国家基因库在深圳大鹏半岛所在地举行开业仪式。开业仪式上,深圳国家基因库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为、阿里大数据等机构举行了签约仪式,并正式对外启用国家基因库数字化平台和开放数据中心。

深圳国家基因库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观音山脚下,一期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国家级公益性创新科研及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我国唯一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

国家基因库主任梅永红说,与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世界级的基因库不同,中国国家基因库不仅仅是数据库,而且是国际上现有的各类生物样本库、数据库、生物多样性库、疾病库等的综合升级版。

来源:《经济日报》

内蒙古:资源三号02星完成激光测高在轨检校

“资源三号02星”主要载荷三线阵相机和多光谱相机,并搭载了一台激光测距仪。与“资源三号01星”相比,资源三号02星具有更高的立体影像分辨能力,分辨率由之前的4米左右提高到了2.5米,极大拓展了卫星影像的地物分辨能力,可以为各类测绘产品提供更丰富的原始资料影像。

近日,中国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对资源三号02星进行了首次激光测高在轨检校,并取得成功,资源三号02星测图程精度有望从原来的5米提高到2米。在轨检校是提高测绘卫星高精度立体测图能力的关键步骤。此次激光测高检校是国内首次开展对地观测激光测高载荷检校试验,在国际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开展过。

此次检校,中国技术人员在地面安装了1700个高灵敏度激光脉冲感应探测器,铺设了相应的移动几何靶标对光学影像进行测量,并开展了包括大气光学厚度、气溶胶分层散射、大气分层气压等大气参数同步测量。

资源三号02星通过激光高程检校后,可为中国极地冰盖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全球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等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来源:光明网

广西:第四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举行

9月10日至9月14日,第四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本届大会以“技术转移引领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围绕海洋科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现代农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系列活动。

据悉,本届大会与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步举办,突出呈现东盟各国的技术产业需求。系列活动包括第四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开幕活动暨中国-东盟国际创新合作论坛、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中国-东盟技术对接洽谈会、驻外科技外交官推介交流会、东盟与中日韩(10+3)青年科学家八桂行活动、中国-东盟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研讨会、科技部与东盟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双边工作会谈等7场活动。

此外,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紧密配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面向东盟的科技合作重点,突出展示若干中国“2025”先进制造成果、“互联网+”科技成果、“双创”成果以及“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成果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也前来展示,包括由我国独立研发的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超过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核心芯片产品、“单元铁塔”标准化先进应用技术、BIM智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铭”国产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东盟小语种翻译云系统、博奥生物“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及无人机、裸眼3D、大数据技术及行业应用等。

来源:科技部网站

辽宁:藻类细胞微型机器人实现团队合作

微纳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方向,在无创手术、药物输运、微纳制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了全球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微纳机器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受机器人本体尺寸、材料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微纳机器人的能源供给、驱动控制、作业灵活性等问题依然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利用生物细菌作为机器人本体,通过群体控制完成微纳作业任务的新技术。

国际学术杂志Soft Matter封面刊载了该研究的示意图:利用具有趋光性的可游动藻类细胞作为运动可控的单体微型机器人,基于布朗运动理论对群体机器人运动产生的集群效应作用力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模,通过光路的设计和光斑诱导,实现群体机器人的控制,进而完成对微小物体的准确抓取、定向移动和定点释放。由于生物细菌具备从溶液中直接高效率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特点,因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小机器人的能源供给问题。同时,由于操控是依靠微型机器人群体产生的类布朗运动实现,因此该操控方法降低了对被操作物体材料和形状的要求,提升了操作的适用性、灵活性和效率。

此次Soft Matter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沈阳自动化所微纳米课题组在微纳机器人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來源:沈阳自动化所

吉林:可吸收纳米复合人工骨材料研究获进展

9月6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可吸收纳米复合人工骨材料与器件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由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是吉林省“双十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可吸收纳米复合人工骨材料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建议进一步加快产品的临床应用和商业化进程,拓宽其应用领域。

该项目取得的突出进展体现在,从系列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PLGA原料的合成和制备出发,实现了LA与GA比例可控,降解时间可调;完成了LA/GA单体的开环聚合和批量制备,PLGA的纯度达到医用级要求;实现了公斤级聚乳酸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g-HA)原料的合成和制各;聚乳酸接枝率(质量百分比)可控,纯度达到医用级要求;开发了多种骨支架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制备出了系列不同孔结构、孔隙率和孔径的人工骨支架,孔隙率、孔尺寸与降解速度均可根据骨愈合需要进行调整;完成了支架材料和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评价,以及生物学检测和动物实验,获得了人工骨材料的组分、结构、机械性能等重要参数;实现了骨愈合过程中材料的实时成像追踪;制备了与几丁质、胶原等材料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活性生长因子蛋白;创造性地实现了高强度可注射骨支架的制备,可更好地满足临床骨科缺损的微创治疗。

在项目执行期间,长春应化所与吉林大学骨科成立了联合共建的“骨科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为骨科材料基础与临床的合作研究和完善产学研开发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源:科技世界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因库机器人材料
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国最大藜麦基因库落户山西农谷
8个基因库逾万分种子10月入库Svalbard全球种质库
最美材料人
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开始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