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经济安全研究

2017-09-29陈昕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西南旅游者

陈昕

引言

从地域范围上讲,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包括云南、广西和西藏三省区,集中分布了大量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经过多年努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已逐步成长为主导产业。然而,旅游开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大、周期长,其牵涉的经济利益、权力利益和环境利益纵横交错。加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基础不强、社会稳定程度较弱、文化差异巨大、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旅游开发中蕴含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诱发的冲突更多。故而,正确认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及时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局。

一、旅游产业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征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始终是热点问题。但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基础、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与全国或者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其旅游开发模式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政府主导,引进外来企业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从投资主体来看,各国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国家公园开发模式、旅游企业开发模式、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和NGO托管模式等多种形式及其复合体。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且自然风光资源居多,开发成本高、周期長、风险大,因此多数企业并不愿投入成本参与旅游开发。此外,当地居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对旅游开发的认识不足,既无经济实力,也无强烈的主观意愿加入到旅游开发中。因此,以政府主导,引进外来企业成为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在这种开发模式中,存在着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引进企业疯狂追求短期利益,NGO组织和当地居民等参与不足等问题。

(二)市场导向,追逐利益最大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目标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是典型的经济发展度低、社会发展度低,而旅游可开发度高的地区,经济利益、权力利益较为薄弱,而环境利益丰厚。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从市场定位、规划设计、旅游商品开发、企业管理到宣传引导等方面,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贯穿始终,市场对旅游资源的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过度发展旅游商品经济,当地原有的农业和手工业等受到商品经济较大的冲击,追逐利益最大化成为旅游业管理与运营方的主要目标,政府部门、NGO组织和当地居民对当地生态、文化传统保护的利益诉求则被弱化和抑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有的民族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的重点,因此,各利益相关方如何在发展旅游商品经济提高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保障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成为各利益相关方面临的主要难题。

(三)机制不良,旅游开发冲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014年,央视《被垄断的旅游》揭露了西双版纳旅游协会涉嫌垄断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报道称西双版纳州旅游业协会违规收取费用,要求旅行团必须进其指定的店购物,涉嫌垄断扰乱市场,还曝光了协会工作人员围堵旅游大巴,殴打乘客的事件。这是协会组织与游客发生冲突的典型事件。究其根本,民族地区很多旅游景区是多民族杂居、聚居的区域,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特征非常显著,很多游客进入这些区域,往往存在着文化意识差异、环境观念冲突,这也会导致游客与当地居民产生冲突。

二、西南边疆民族区域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冲突

风光秀美、民族众多、文化奇特、生态优美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兼具自然和社会属性,且多不是封闭的区域,这就导致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极具复杂性,再加上各利益相关方在产业发展中诉求不同,其表现出来的冲突是多种类型和多个维度的。

(一)利益相关者类型及其主要利益诉求

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当地居民和NGO组织等5类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益相关方,构成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群体。各利益相关方由于经济基础、阶层结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等不同,直接导致了利益诉求也迥然各异。

政府部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充分就业、居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其诉求内容是包括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生态利益等各方面,但其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权力利益来实现,因此政府部门的核心诉求是掌握管理权柄。

旅游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实体,关注的焦点是盈利,也就是经济利益是其首位的诉求。同时,其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也要全面保全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也有其对旅游地独特的文化、生态利益的诉求。

旅游者作为旅游景区的消费者,不仅有现实的质优价廉的经济利益诉求,也有追求异质化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的诉求,而且三种诉求都不可缺少。

当地居民从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迈入商品经济社会,受到外来商品竞争和思潮的冲击,必然对自身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极为敏感,同时对其原生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有着守护、怀疑和改变的多重心态。故而对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有强烈的诉求。

NGO作为非盈利的社会活跃组织,一向关注着生态、文化等利益诉求,但其控制方式常常是通过约束管理或者舆论监督来实现,因此不断争取对应事项的管理权是其实质性主要诉求。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和冲突类型

根据对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分析,区分了五个利益相关方在四方面利益的主、次诉求,我们做以下三点推论。

第一,如果两个利益相关方在某方面的诉求利益不同,则不会发生冲突。

第二,如果两个利益相关方在某方面的主要诉求相同,而短期内,旅游发展带来的某类利益有限的情况下,则发生严重冲突。

第三,如果两个利益相关方在某方面的诉求不全部是主要诉求,则发生一般性冲突。endprint

这样,将五个利益相关方排入一张表中,并将其主要利益诉求用粗体加深和下划线标注,则可以得到可能存在的冲突(如表1)。

(三)不同冲突类型的讨论和实例

1.严重冲突

由于利益相关方的主要诉求相同,因此很可能会产生4对关系中的6个严重冲突。

政府—NGO关系中的管理权冲突: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NGO辅助的旅游开发模式下,一方面由于政府与NGO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对管理权限的争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与NGO之间存在舆论引导、权力监督、开发理念等等不同分歧,经常发生互不信任的严重问题,进而导致整个事件的失败。

企业—旅游者、企业—居民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冲突: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开发、运营的管理方,相对旅游者、居民而言处于强势地位,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企业享有景区定价权、利润分享权等,他们的目标是创收和盈利。对旅游者而言,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包括物美价廉的价格、美不胜收的旅游风光、快捷便利的配套设施;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关注的是旅游带来的就业收入、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因此,企业—旅游者、企业—居民之间在经济利益有限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严重的冲突和矛盾。如旅游企业通过低价征地、降低旅游体验的质量、低分享利润等不公手段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常常引发旅游者、居民的不满、矛盾和冲突。

旅游者—居民关系中的经济、文化、生态冲突:旅游者对旅游地开展旅游体验时,存在与本地居民异质化的审美,不同的自然景观、文化生活、观念模式等是旅游行为发生的根源所在,也可能是旅游者—居民发生冲突的直接原因。因此,一旦脱出必要的协调和约束,旅游者与居民间关于门票价格、文化风俗、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冲突就时有发生。

2.一般性冲突

政府—企业关系中的经济冲突:由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起步晚、底子薄,在旅游开发中需要更多的资金保障和投资周期。因此,政府与企业间的经济利益在一定期限内甚至存在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通常还存在着大量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对旅游景区的引导和扶持。

企业—居民关系中的生态冲突:西南边陲,民族众多,环境特异。对于多数外来开发的旅游企业而言,经常出现对本地生态环境的漠视,存在着赚快钱和少治理多赚钱等心理动机,旅游开发中缺乏对当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考量,故而经常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枫泾宣言》的出现。

居民—NGO关系中的文化冲突:NGO组织相比旅游地居民而言,普遍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标准要求。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NGO组织也经常会起到对居民的行为劝导功能,而如果双方沟通不良,也会发生好心办坏事的问题。

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冲突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分析

(一)政府—NGO关系中的管理权冲突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由于政府、NGO的主要诉求都不在经济利益上,不存在从现有经济利益中“切大蛋糕”的问题,故而不影响经济规模总量和再投入,进而不影响经济潜力、增速快慢等未来问题。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又是一个易受外界影响的产业,故而管理权的冲突一旦爆发,将直接影响经济稳定性,甚至演变为经济安全的危机事件。

(二)企业—旅游者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冲突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企业和旅游者的经济利益都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者是旅游产业的经济利益发生的根本,旅游者完全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不满。因此,如果二者发生剧烈冲突,对正处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域而言,将直接导致地方经济总量的减少,进而严重影响再投入,从而间接影响到区域未来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

(三)企业—居民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冲突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传统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自然经济受旅游商品经济的冲击很大,而独有的民族文化也极容易造成对商品经济中正常现象的误解。因此,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居民与旅游企业的冲突更加激烈。此类冲突通常涉及的经济利益总量不大,却因本地化的快速扩散和记忆持久,从而对旅游经济的当前稳定性和未来发展潜力、发展速度等产生巨大影响。

(四)旅游者—居民关系中的经济、生态、文化冲突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旅游者、居民是旅游产业中直接交流的对象,双方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中,一如心理学中人性的描述,具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逻辑思维的目的性和情绪起伏的不确定性。因此,旅游者、居民的冲突常常表象起源于小事、琐事,却根植于观念、行为、态度的差异。例如,很多旅游者特别反感民族景区居民小贩对自己的人身围堵、纠缠等。作为旅游经济中的活跃因素,旅游者、居民的冲突,往往通过口碑宣传、网络传播,将琐事、小事冲突符号化、系列化、形象化,进而偶发出抵制旅游或者排外事件,对经济稳定性发生重要影响。

总结以上,可以分析出企业—旅游者关系对經济规模总量有显著影响,政府-NGO、企业-居民、旅游者-居民关系对经济运行安全稳定有较大影响,企业-居民、企业-旅游者关系对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有较大影响。

四、正确处理利益冲突与区域经济安全的对策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冲突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多个层次利益。本文窥豹一斑,便可看出其实际的复杂性。因此,我们需要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理念,以更大的智慧,更大的胆量,更大的举措化解旅游开发中产生的各类冲突,通过设立顺畅的多方沟通,多方竞合的体制,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走上和平之路、和谐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构建沟通良好、监督有力的旅游开发模式endprint

从源头上改进和控制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生态、文化和管理等利益冲突,是性价比最好的保障措施。如何构建出各利益相关者都能主动发挥作用,相互沟通有效,监督有力的体制,是分析利益冲突根源,保障地区经济安全的基础层级。作为顶层设计和产业开发的基石,旅游开发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实事求是,一地一策搞开发。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旅游开发涉及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圈、独有的民族文化和风情,以及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选择和制定合适开发体制非常必要。无论是传统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还是社区参与模式,都应该学习借鉴,例如西双版纳傣族村的开发或者新西兰的NOG托管模式。

(二)构建公开透明、平衡各方的利益分配分享机制

当整个旅游开发确定合理模式后,冲突仍然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利益分配机制不透明等原因爆发出来。无论是经济、生态、文化还是管理的权益之争,公开透明、平衡各方,是达到经济学上纳什均衡的一个指导原则。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企业、居民、旅游者、NOG组织等,各方之间通常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暗箱操作、独断专行成为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分享不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各方协商,通过构建公开透明的利益分配分享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减少冲突,形成旅游开发合作共赢的局面,提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性和增长性。

(三)构建合作博弈、相互竞合的旅游市场体制

冲突矛盾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但作为旅游产业的利益相关方都不是局外人,应该有着合作博弈、相互竞合的心胸气度与手段方法。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作为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允许合理冲突和相互协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理当扮演好指导、服务、协调与管理角色,与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和NGO组织等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用明示的规则和潜移默化的规矩,约束和指导各方,有序竞争、相互合作,控制好可能的利益冲突的强度与时点,共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更加良性的、能持续成长的市场经济体系,保持地区经济发展安全稳定,提质增效,构建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安全防线。

五、结语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繁衍生息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特色文化,是國家重要的边防安全屏障,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源地和保护区。旅游产业正逐步成长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开发中的出现的严重冲突极有可能会对区域经济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及时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西南旅游者
“潮”就这么说
Country Driving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