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观察
2017-09-29赵敬红
赵敬红
(濮阳市中心血站 河南 濮阳 457000)
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观察
赵敬红
(濮阳市中心血站 河南 濮阳 457000)
目的观察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濮阳市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予以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输注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输注前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出血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输注效果显著,均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安全性高。
单采血小板;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为临床重要的支持疗法之一,可防治血小板减少与功能异常造成的出血。目前,临床输注的血小板主要包括混合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等,传统观念认为应用单采血小板发生同种免疫率低,纯度高,而使用混合浓缩血小板会增加同种免疫率,造成输注无效。近年来,有研究报道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并无显著差异[1-2]。本研究选取濮阳市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4例,通过设置对照组,探究对比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濮阳市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入组患者均具有输血史,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可能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的因素,如:弥漫性血管内出血、骨髓移植、脾脏肿大、感染、发热等。对照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为18~77岁,平均(44.91±14.05)岁。观察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为20~79岁,平均(44.59±13.7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输注方法对照组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予以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选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KX-21N血细胞计数仪,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FCM 500流式细胞仪,南京双威生产的一次性使用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材,美国生产的Trima及Amicus血细胞分离机,日本泰尔茂公司生产的全自动无菌接驳机。血小板均来自于健康献血捐献的全血制备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每袋容量均≥250 ml,且血小板含量≥2.5×1011/袋。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如下。①选择于6 min内抽取的400 ml/袋新鲜全血,在采集后6 h内用白膜法进行第1遍重离心,分离出血浆,血浆分到距白膜层约2 cm处,既夹住血浆管道。②打开第2个空袋管路,继续分离剩余血浆,直到白膜层分离到第2个子袋袋口处,电子秤回零再分离挤出白膜(BC)层(含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22 g,夹住血袋管路。③打开血浆管路添加血浆到白膜袋内至净重84 g,把血浆袋内的空气挤进白膜袋内,保持白膜管道内无红细胞残留,白膜浆联袋进行2遍轻离心,用分浆夹把上层悬液分入到空联袋内,分离到红细胞层,分出的悬液净重55~65 g既为浓缩血小板悬液。将5~8袋酶免与核酸检测合格且血型相同的浓缩血小板经无菌接驳机汇集在血小板专用保存袋中,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即获得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常规方式对两组患者行血小板输注。
1.3观察指标①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情况。评价两组患者输注前6 h与输注后6 h的出血情况:0分表示无出血;1分表示存在轻微出血;2分表示有较多出血。②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输注效果。在输注前,输注后1、24 h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根据其身高、体质量、血小板输注总量及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等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值(CCI),输注后1 h CCI超过7.5且24 h CCI超过4.5时则判定为输注有效,否则为输注无效,将输注有效计入输注有效率[3]。③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出血症状评分输注前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出血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情况比较分)
2.2输注效果输注后,观察组输注有效42例,无效20例,输注有效率为67.74%;对照组输注有效46例,无效16例,输注有效率为74.19%,两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6,P>0.05)。
2.3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1例荨麻疹,1例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对照组出现3例荨麻疹,1例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血小板离心机的大量应用,各血站制备血小板主要为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所占比例降低,部分血站甚至不进行浓缩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导致血小板资源浪费。在国外,混合浓缩血小板使用比重较大。其原因包括:①中国许多临床医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单采血小板的质量、安全性与输注效果均较混合浓缩血小板优越;②部分血站认为单采血小板较混合浓缩血小板安全性高;③混合浓缩血小板由采集至分离等各个环节质量控制均较难。
目前,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量日益上升,但单采血小板无法于街头献血中完成,需预约至站内献血,花费时间长,捐献数量有限,因此造成血小板的供需矛盾加剧。近年来,随着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技术的改进,其制备血小板的质量及输注效果提高,赵凤绵等[4]研究指出,采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3%、0.0%,与单采血小板的68.2%、6.8%相比,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输注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研究指出,白细胞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产生的主要因素,而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中可通过过滤去除大部分白细胞,可降低荨麻疹、发热反应的发生率[4]。
血小板的数量与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等密切相关,方定安[5-6]研究报道,输注后CCI是评定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1 h CCI可了解血小板剂量是否充足,有无疗效,24 h CCI可了解输注后血小板的存活期,以决定输注间隔,同时1、24 h CCI能鉴别是否存在同种免疫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加速。本研究应用1、24 h CCI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定,并观察其出血症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输注后两组患者的出血症状评分、输注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输注效果显著,均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安全性高。
[1] 李梦秋,蔡莉莉.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分离制备及临床应用分析[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4,37(2):116-117.
[2] 刘文,李东.血小板制品的产品特性与临床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4):1708-1710.
[3] 金泉,武培彪.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比较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90-91.
[4] 赵凤绵,孙晓红,孟趁乔,等.单人份血浆悬浮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5):768-769.
[5] 罗晓娟,桂丽.影响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效果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2):1248-1249.
[6] 方定安.血液病患者应用不同血小板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24):1385-1387.
R 457.1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050
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