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珍30年坚守:穷沙窝变金沙窝
2017-09-29胡利娟
文/胡利娟
殷玉珍30年坚守:穷沙窝变金沙窝
文/胡利娟
从方圆十多公里内渺无人烟到如今的绿树成荫,由一片沙海成就六万亩的绿色生态屏障,让过去1亩地只能打200公斤粮食增加到现在700多公斤。
这是殷玉珍三十年的执着坚守,才有了今天的硕果累累,使过去的穷沙窝变成了金沙窝。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家住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的殷玉珍,三十多年坚持不懈治沙造林,创造了人间奇迹,使其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劳模”、“十大女杰”、“治沙标兵”,然而在这许许多多的荣誉后面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与拼搏,汗水与心血。
治沙原因 不能让沙子埋了
1985年,家住陕西靖边东坑镇的殷玉珍刚满20岁,经“父母之命”嫁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一个叫“井背塘”的小地方,做了白万祥的媳妇。
“丈夫老实巴交、家里一贫如洗,恶劣到难以想象的自然环境,种种艰难困苦,使自己几乎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殷玉珍回忆道,那时的她也有过一个农家女的美好向往和憧憬,满以为可以开始过一个幸福美满的农家生活,但残酷的现实却击碎了自己所有的幻想。
殷玉珍苦笑着说,当时那个新婚之家呀,其实就是一个借助沙梁硬处挖开的半掩在黄沙里的地窖,进出必须猫着腰,地上铺着柴草枯枝,这就是所谓的“洞房”。“尤其是遇到大风天气,这个小屋就面临着被沙子吞噬的危险。风一停,全家人便轮换用铁锹把门口的沙一点点挪开。”
一提起治沙,殷玉珍就满肚子委屈和辛酸。
黄沙漫漫,一眼望不到边际。家的周边,全是沙海,十天半月也难得见到一个人。刮风时,两眼抹黑,只能听到“呼呼”的风声,沙子飞扬,风一停,满目又是黄沙,还有剩下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那时就想着总不能坐以待毙,让沙子活活把我们埋了,必须行动起来,治沙!”也是从此,开始了殷玉珍三十多年的漫漫治沙路,并下定决心,向沙子要地、要树、要草场,让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治沙需要栽树,栽树需要树苗,树苗需要买,可没有钱,殷玉珍就用家中当时最值钱的一只三条腿的羊,换回了第一批树苗,种在了地窨子周围。
经历了冬寒春旱之后,栽下的600多棵树,仅活了10多棵。这并没有让殷玉珍失望,凭借着一个农家女的坚强毅力,她开始了建设家园的艰辛旅程。
为了孩子 咬牙也要种树
在茫茫的沙海中治沙,谈何容易。结婚第二年,殷玉珍好不容易说服动员丈夫和叔父挖渠改造荒沙地,经过数日奋战,一条4000米长的水渠展现在眼前。谁知,一场风沙过后,什么都没有了,那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辛辛苦苦修起的水渠,也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年冬天,殷玉珍咬紧牙关,带领全家人苦干一冬,硬是用葵花杆扎起一条长4000米的风情,第二年春天又开了一条6750米的水渠,担土19000立方米,栽种旱柳5000多株,然而无情的大漠风沙再次将这用心血换来的劳动果实吞没了。
至今令殷玉珍记忆深刻是,有一次,她和丈夫正在种树,突然间狂风大作、沙浪滔天,沙丘开始移动。“我们夫妇俩吓坏了,眼睛都无法睁开,半天找不到家,后来是循着自家的狗叫声才回到家里。”
大自然,打击人的同时也给了经验,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使殷玉珍渐渐地摸出了治沙造林的经验。为了保证林木成活,她先种上一带一带的沙蒿,将流沙基本固定下来,然后在沙蒿带中间栽植沙柳、杨柴、紫穗槐等灌木树种。一株一株增加,一片一片延伸,使这片不毛之地的荒漠中终于有了可喜的绿色。
有了良好的开端,殷玉珍治沙造林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但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最大困难是,栽树没有树苗。
怎么办?买,没钱就卖掉家中的牲畜,购买种苗。没钱,夫妻俩就到外面打工,给人家盖房、掏粪、干农活。他们打工不要工钱,只要树苗。但又无法运回,那就背。从家到靖边县东坑镇伊当湾足足6公里的距离,殷玉珍硬是和丈夫一次次往回背。
每年春节刚过,她们夫妻俩就没日没夜地在沙窝子里忙活,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渴了喝口凉开水,饿了吃口干饼子,嘴上打了泡,脸和身上暴了皮,手上的茧子不知道剪了多少次,终于,过度劳累把殷玉珍的丈夫放倒了:肺炎、气管炎,还时不时地流鼻血。
就是这样,殷玉珍劝丈夫歇下时,白万祥不肯:“都干下个这了,不能荒废下。”为此,殷玉珍只让他做些轻活,而她自己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苦难的生活也有不少甜蜜,殷玉珍怀孕了。这虽然是她的第一个孩子,但并没耽误她种树。
“娃娃是我的命根根,树苗苗也是我的命根根,误了天时一年就误下了。为了让娃娃将来不再像我一样受罪,咬着牙也得把树种下。”就在孩子降生前两天,殷玉珍还在沙漠里背着一捆上百斤的树苗。
长期超负荷劳动导致早产,孩子刚满8个月就呱呱坠地了。而这条孱弱的小生命竟然像沙海里的树苗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儿子出生还不满50天,殷玉珍又去种树了……不久,殷玉珍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跟之前一样,怀孕期间她还是没误了种树。在一次背树苗进沙漠的路上,她不慎摔倒,尚未出生的小生命就这样夭折了。
春夏秋冬,酷暑严寒,都没能让殷玉珍停下脚步,平均每年种植杨树3万多株,沙柳20多万穴,杨柴、紫穗槐40多万株。
真正治沙 好办法是沙里淘金
在不断的造林实践中,她积极地探索着适合当地的造林方法,栽植杨树既要掏钱买苗木,运输又困难,她就大胆利用杨树的萌生枝条进行扦插造林。
“这招还真灵,扦插造林的成活率竞能达到80%以上。”殷玉珍称,这为她坚持开展大面积的扦插造林省下了不少的费用。
为了治沙造林,她家仅有的几亩口粮田当作苗圃育苗,家里喂的猪,一口一口地换成钱,购买了苗木,村里人都说:“这两口子,怕是得了神经病吧,先前乡里要求按户承包荒沙,每家每户发苗条让造林还没人干,这夫妇两是怎么啦”。
然而,殷玉珍只认准一个理,那就是治沙造林,这是改善生存、生产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不光利已,而且对社会对别人也是功德无量。
“扩大治沙造林面积,单靠人背马驮运苗木,远远不够的。”殷玉珍开始修路了,要在沙海中修路,这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生性刚强的她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四次修路,三次沙埋,膝盖磨破,手指裂开,脚掌起泡,血和沙子渗到一起结成痂。终于,一条由柴草、枯枝和黄土铺垫而成的10公里简易路,使殷玉珍这个封闭的小天地通向了外面的世界。
转眼间,30年过去了,殷玉珍坚守造林治沙,不仅让昔日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绿树成荫,更主要的是,在她的带动下,乌审旗涌现出了一批治沙造林大户,他们在全旗的治沙造林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演进,殷玉珍的事业也迈进“后治沙时代”。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殷玉珍的想法很“大胆”。她以经营收入扩大林地面积、升级树种新理念,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殷玉珍一家开始吹响了第二次征战沙丘的号角。
殷玉珍知道,要想真正治好沙,光靠个把人出苦力不成,光靠国家投入也不成,最好的办法就是沙里淘金,再大漠播绿。
为此,她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起了“玉珍生态园”,生态园里种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还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和4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5000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走进“井背塘”,高大挺拔的杨树,随风摆动的旱柳,葱绿敦状的沙柳,争奇斗艳的杨柴,一个绿色沙区的自然景观呈现眼前。曾经许多被风沙赶走的飞禽走兽,现又重新返回在林子里繁衍,丛林里野鸡飞鸣、草地上野兔、狐狸追逐。
在荒无人烟的沙海里,植起万顷碧绿,殷玉珍创造绿色奇迹,让她先后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个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对此,殷玉珍并未停滞不前,她说“要用毕生精力为治沙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