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与小学语文审美情趣的有效融合

2017-09-28张丽锋魏莉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4期
关键词:审美融合音乐

张丽锋+魏莉莎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审美实践领域逐渐扩大,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折射了美的形象,衍化了美的情趣,蕴涵着大量美的元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审美;音乐;语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而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无须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对学生的感染力更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我们应该将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有音乐的语文课呈现出诗情画意、妙不可言的情致和韵味。

一、感悟音乐节奏与韵律,品味语言美

1、以音乐促诵读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了。很多歌曲的歌词,直接采用了原诗,如《阳关三叠》、《扬州慢》等,曲调变的更鲜明、 更突出。诵读是语文教学逐渐回归的瑰宝, 而中国早期的语文教育就是诵读,学生往往是自己朝吟夕读,甚至背诵。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音乐的介入让课堂诗情画意,充满美感。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极大的热情,他们愿意开口读,用心读,有感情地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

2、诗词朗诵中的节奏美

在诗歌中,节奏单位反复的次数较多,所造成的节奏感就较鲜明、较突出、较强烈。“增加节奏点是有助于提高诗歌节奏感,形成诗歌音乐美的关键。”在《诗经》中,由于多是四言诗,节奏点只有一个,因而节奏感明显不如以后的五、七言诗歌。如果五言诗划分成“二三”式,也只有一个节奏点,与《诗经》就没有两样。因此,用“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审美效果是较好。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二二一”或者“二一二”节奏,体现出节奏的鲜明性和强烈感,使诗歌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3、现代诗中的韵律美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朗诵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在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择准确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很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感悟的主体——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让学生在自身与文本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有所“悟”。所“悟”之后配上音乐朗诵,让学生在文与乐的海洋中畅游,这时,他们朗诵的语速、语调会相应地与音乐保持一致,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十里长街送总理》所处的时代与学生已经很久远了,然而,当我们配以哀乐,学生低沉、缓慢、严肃的朗读语调揭示了内心的哀伤,体现了其所“悟”,升华了敬爱总理之情,也达到了朗诵的效果。

二、音乐创设良好情境 ,体会意境美

1、音乐导入促情生景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而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课文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因而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在想像中构建起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大多数歌曲不仅有优美的旋律和歌词,更有着美好的意境。音乐轻重缓急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未成曲调先有情,能给学生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它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能帮助孩子们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局限。课前播放音乐,用歌词或气氛导入,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

2、课中音乐,体会意境

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受体心中的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视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恰当的音乐背景衬托下,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诗意,更理解了诗之美在现代作品中,音乐同样可以烘托气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在赏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理解最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会先让学生聆听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部分,高亢激昂的琴声把瀑布从高山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音乐气氛中,虽没有亲眼目睹瀑布的场面,但也可以感受到瀑布的气势了。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句诗意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终生难忘。

三、音乐促进感悟,渲染情感美

音乐的这种情感性质使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更为广泛地应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去渲染,去强化,但现在用得太不够了。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可以是在教学文章的重点段时,通过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屠格涅夫的小说《麻雀》第四、五节是全文的重点,生动地描写了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与猎狗搏斗的场景。这一充满力度,而又很难用画面去表现的情境,音乐便显示了它的神奇的力量。音乐强烈的力度,急速的节奏,渲染了令人为之担忧的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的气氛。凭着音乐的形象和语言,运用想象,学生似乎看到老麻雀怎么蓬起全身的羽毛,毅然决然地从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的面前。学生仿佛听到了小麻雀竭尽全力的、绝望的号叫,也看到了猎狗为此惊呆,慢慢地合上了嘴,不知所措地往后退去的情景,学生深深地为之感动了。

总结:同样是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语文用的是文字,音乐用的是声音符号,两者关系密切。音乐知识传达、音乐感受的扑捉、音乐形象的流传、音乐理论的学习也离不開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文字,才能清晰传达音乐经验、思想,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的传播,而音乐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深邃的思想、起伏的感情、铿锵的音韵,极大地丰富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性情,引起学生联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我们在课堂能将音乐与语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时,必将是学生的一大幸事!

参考文献:

[1]宣秋艳.音乐与情感[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1(01):72-73

[2]余启明.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0(10):45-46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融合音乐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