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lOOM+ARCS模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探索
2017-09-28陈嶷瑛胡吉朝李文斌刘雪静
陈嶷瑛++胡吉朝++李文斌++刘雪静
摘 要: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学时有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出采用BlOOM+ARCS模型设计课前和课堂教学任务,结合课后作业和综合评测,并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学习+测验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其动手能力。
关键词:BlOOM+ARCS模型;C语言程序设计;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教革
1 非計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题教学现状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中的核心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编程技能与上机调试能力,并尝试通过编程解决一些示例性的应用问题[1]。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目前设置为40课时理论加24课时实验。本课程传统授课方式为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学生课后通过作业内化知识。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加之理论部分大班授课,这种模式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①课堂讲授时间长,内容多,易造成学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②没有考虑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按照一个标准要求学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③大班授课不利于掌控学生情况,部分自觉自律性差的学生会逐渐掉队;④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主动思考和探索创新能力。
2 BLOOM认知模型及ARCS教学设计模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J.Bloom)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3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2]。其中,认知领域从认知过程维度由低到高分为6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如图1所示)。从知识的维度可划分为4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按照认知过程维度和知识维度,构成了一个二维分类表(如表1所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依据该表深刻思考究竟要传授什么样的知识,要求学生达到何种认知过程维度,即遵循此表细化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ARCS模型是由美国弗罗里达大学的John M.Keller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型[3],主要包括4个要素: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ARCS模型不但注重动机的激发,更重视动机的维持,强调外部设计对内部动机生成与维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时,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怎样促进学习者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关系,支持学习者有充分的自信完成学习过程,并让学习者取得积极满意的学习效果,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与长效动机的形成[4-5]。
3 基于BlOOM+ARCS模型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是“先学后教”,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培养[5-7]。笔者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入教学,并结合BLOOM+ARCS模型,提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托自主研发的“嘀嗒教育”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的环境,利用Course-Grading平台,实现作业在线提交、自动评阅,同时实现测试、考试自动化。
以“C语言中的循环结构”为例,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课前任务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课后作业与测验设计和综合评测机制4部分内容。
3.1 课前任务设计
表2为课前任务设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3部分,属于BLOOM模型的记忆层和理解层。
表1为表2和表3对应的认知二维表,用于检查课前任务设计的匹配程度,如课前学习目标中的第Ⅰ项属于“记忆层”的“概念性知识”,用◇标注,与该目标对应的学习内容是第1项;学习任务是第A项,也属于“记忆层”的“概念性知识”,分别用△和☆标注。三者位于相同的单元格中,即目标、内容和任务是匹配的,如表1所示,其他内容的设计也是匹配的。
任务设计完成后,使用ARCS模型检验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不当之处进行调整。以表2中“学习内容”为例,首先,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关注(符合注意策略A);另一方面将身边的事物与待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符合关联策略R),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学习内容中。接着,抛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符合注意策略A)。若学生能正确回答该问题,将信心满满地紧跟视频内容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符合信心策略C);若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完全正确,将带着疑惑(好奇)进入下一步学习(符合注意策略A)。之后,给出解决方法。学生跟着视频完成操作,满心欢喜地获得运行结果,信心大增(符合满意策略S和信心策略C)。最后,学生通过修改语句或书写位置,就可转换到另一种循环语句的表达方式,修改过程需要集中注意力(符合注意策略A),学生完成代码的调试运行后会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符合满意策略S)。
3.2 课堂教学设计
表3为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应用”和“分析”层次,如表1所示,同样遵循匹配原则。
3.3 课后作业与测验设计
课后作业采用3级分类方式。C级(及格):对课堂讨论的项目进行整理,包括题目、分析、算法、代码及调试运行结果。B级(良):难度中等,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课堂知识。A级(优):有一定难度的拓展提高类题目,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于A级作业,鼓励学生讨论完成,一方面通过讨论找到问题的突破点,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课程学习中分阶段安排5次测验,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整理阶段学习内容,自主完成知识的再次内化。
3.4 综合评测机制
综合评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定性分析包括:①自主学习情况,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跟踪学生观看视频情况、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等;②参与活动情况,包括课堂活跃度、提问与回答问题踊跃度、作业自评及互评情况等;③作业完成情况,通过网络平台监控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定量分析包括:①随堂小测成绩;②阶段测验成绩;③期末考试成绩。endprint
学生最终成绩由定性成绩(30%)+定量成绩(70%)组成。定性成绩将3项内容按1:1:1的比例折合,定量成绩由小测成绩(20%)+阶段测验成绩(20%)+期末成绩(60%)组成。
4 结论与反思
教学设计的实验班为4个自然班,总人数112人;对照班为4个自然班,总人数109人。理论学时为40,为大班授课(4个班共同上课);实验学时为24,分两轮进行,每轮2个班。期末考试题型为单向选择题、判断题和编程题。每道编程题给出6组测试用例,学生程序运行结果6组都正确获得满分,否则按正确率获得相应的分值。
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使学生充分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成绩方面有显著效果。
表4为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对照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远高于对照班,而且优秀(90分以上)的比例是对照班的3倍。试卷分析表明:对照班同学存在课堂知识掌握不好、课后作业完成困难的情况,致使一些同学学习积极性受挫,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及探究能力欠缺,因此得分较低。相反,立体化教学模式分解了知识的内化难度,增加了知识的内化次数,促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取得高达45%的优秀率。
2)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知识分级、内化机制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5的问卷调查给出5种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一次选择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过多地依赖老师,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能力的培养。立体化教学模式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更多地关注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求解决方法。
3)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精神方面效果显著。
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热烈討论、求同存异,充分体现团结、协作精神。表5中“同学交流”高达84.33%的比例,可以充分说明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精神方面的显著效果。
总之,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在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基于BLOOM+ARCS模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与信息技术,开放教学场域,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教学互动,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共同体,为高校大班教学提供有效的改革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EB/OL]. [2017-4-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plZ5V1x12fiwc-uHdhViFphj4HC4Bu28m-s4hu1C22DUJ0mPeOTlImklkvOfxOdvbXPPCkf22it17wf9tU7C0BHsx1XGhXwAnMK0Y1lpZa.
[2] 洛林· W. 安德森.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修订版)[M]. 蒋小平, 张琴美,罗晶晶,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2-58.
[3] Keller J M.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J]. Performance&Instruction, 1987, 26(9/10): 1-8.
[4] Keller J M.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 10(3): 2.
[5] 赵俊芳, 崔莹. 翻转课堂的内在意蕴及高校教学改革的未来走向[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6): 105-110.
[6] 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 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7): 5-16.
[7] 赵兴龙. 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2): 55-61.
(见习编辑:景贵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