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童年
2017-09-28李利芳
成年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总是会梦回自己的故乡,回到那并不宽阔的熟悉的街道,见到街道两旁的房子,以及房子里的村人。梦中的我就是儿时的样子,在那条街道上玩耍,行走,恍若真实的存在。梦醒后总是十分痛苦,那是一种深深的断裂感,彼时历史中的童年与此时的我的所在,太大的跨越性让人一时不能反应过来。童年是那么地切近,又是那么地遥远。童年永远无可挽回,因为我们再也无法复制出原样的童年,那些童年中的人与事,只是永远留存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记得刚上小学的一个午后,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户边,遐想过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我现在这是在哪里呢?未来的我又会在哪里呢?”这个幼稚而深刻的问题仅在那时闪现过一次,但它却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生命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你在时间里走过,然后获得属于自己的唯一的答案。现在回想30多年前窗户边的那个小姑娘,我想对她说:“那时的你长成了现在的我,我以今天的我回答那时的你,你对你自己还满意吗?”我点着小姑娘的鼻子说:“你一定想不到吧?你长大后居然来到了兰州!你成了一名大学老师!”
出身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我们,从小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那时我的妈妈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爸爸是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生活条件比起一般的农民家庭还是要好一些。妈妈很重视我的学习,她自己没能读大学,她的理想就是让我上大学。现在想想,她强烈执着的目标感对我的成长还是影响很大的,使得我从小就有一个高远的理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未来不能属于这个小地方。小时候我长得和一般孩子不一样,不属于人们传统审美眼光中的那种好看,大家都说我长得像外国人,这种说法一直持续到高中。我的长相很另类,虽然那时这种另类并不被认同,但在我心中却种植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它同我较固执坚强的个性也逐步吻合了起来。
小学时我很喜欢读书,但是并没有什么书可以读,除了能见到的一些小人书。我的一个女同学家庭条件很好,家里有一套《一千零一夜》,我一直想借来读读,但是没能如愿。那时想得到那套书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至今我都记得那套书的封皮是黑色的。不过妈妈还是很重视我的阅读,她给我订阅了《新少年》和《中国少年报》这两种刊物,每次新刊物到来时,我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上面的每一篇文章。报刊上经常也有各种活动或征文的启事,我每次都积极参与,投稿,那时我多么想让自己的文章见报啊,哪怕是选登了我去信询问的问题,只要出现我的名字就行,但没有一次有回音。后来被打击习惯了,我开始确信自己不是当作家的料,没有写作的天分,所以只能放弃那一份梦想,想着自己大概永远也不会有文章发表。后来等到自己上大学发表小文章,到硕士、博士发表学术论文,以及现在成为评论家,我才慢慢明白,一份荣誉或成就的获得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急于想看到成绩本身,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却没有足够的毅力去坚守枯燥寂寞的拼搏,所以很多人美好的理想之树便也早早枯萎了。
小时候我们家独有的另一个条件也极大地满足了我对文学的向往与热爱之情。爸爸那时先是公社的电影放映员,后来电影队解散了,他自己买了电影机,就在我们家的院子里放电影,一场一张票一毛钱。每场我都会帮着爸爸妈妈印电影票,守门放人,维持秩序,甚至我还学会了放电影,但这个过程最大的收获还是看了很多电影。此外,我们家还有很多电影宣传海报,以及电影的剧情梗概小册子,这些文学材料让我徜徉在“故事”或“艺术”的世界里,从幼年起便培养了较自觉的审美欣赏意识。最主要的是,电影与文学故事养成了我与身边的现实拉开距离的一种能力,它让我知晓外面有一个更宽阔的世界,有一个值得我去不断探求、寻找、认识的广阔天地。
有一些童年的生活细节永远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所思所感直至现在都回味无穷。比如说对于“蝴蝶”的捕捉经历。翩翩飞舞的、美丽的蝴蝶曾经那么让我迷恋,我成天在院子里、田野上追逐蝴蝶,渴望将蝴蝶握在手中,拥有它万千变幻的身影,我相信,那时的我是真正被蝴蝶的生命形态征服了。我持续固执地去寻找更多蝴蝶,并终于在某日到达一个河沟的深处,看到两边岩壁上有那么多的蝴蝶,当时简直是欣喜若狂了。但近距離地与“蝴蝶的世界”接触后,我突然产生了恐惧与害怕的心理,蝴蝶一点也不美,我再也不想拥有蝴蝶了。后来,我每每回忆咀嚼这个事件,琢磨其中内含的深刻的美学原理与生活哲理。诗意与美,也许真的是需要“距离”保障的,它与内心的欲望无关,而“距离”,尤其需要一种理性的克制。今天的我,依然可以远远地欣赏蝴蝶的美丽,而再不会去想占有,因为占有便即是一种破坏。
细细叙来,童年真的是人生的富矿,里面深埋着数不清的财富宝藏。自己在童年时只想着快快长大,因为长大了就能得到更多成人才能得到的东西,但殊不知,长大了的成人却又每每想着童年的美好,因为童年意味着那么长长的一段人生。
李利芳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IRSCL)会员。专业从事儿童文学研究二十余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儿童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2013年入选首届“甘肃儿童文学八骏”。
责任编辑 张家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