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网还魂”,网络招聘成传销新“入口”
2017-09-28多拉
多拉
近期,某大学2016届毕业生李文星因网络求职陷入传销骗局、年仅23岁就不幸离世的一则新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李文星的遭遇并非个案。传销组织发展下线的对象曾主要是成员的亲朋好友,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传销组织也开始“借网还魂”,利用网恋、招聘等方式向学生群体渗透。
多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严厉打击传销,但传销仍然屡禁不止,反而演变成更多样的形态。而这次在李文星事件中被认为是其误入传销陷阱的Boss直聘,也带给我们另一个警示——互联网+的发展,既可以用来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被利用成为类似传销等违法行为的助推器。我们需要时刻警惕披着伪装的网络招聘暗区。
另类 “摸底”
是否毕业?是否单身?是否有贷款?籍贯哪里?据了解,李文星去天津之前,传销组织人员曾以公司HR的身份了解以上信息,而李文星也都一一如实作答。
李文星可能不知道,他的这些基本信息,毕业、单身、无贷款、籍贯为山东的“北漂”,已经被对方悉数掌握。而多名误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大都与李文星有类似经历。这是传销组织进行邀约的方法,目的是“摸底”,即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及在北京的人脉关系。如果有男女朋友的,可能邀约比较困难。询问有无贷款,可能跟交“入门费”有关系。现在,很多传销组织的“入门费”可以通过支付宝、网贷等方式来进行,所以他们要摸清受害者的财务情况。
传销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南派和北派两大派系。北派传销组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比较“温和”,虽然日常活动有人监视,但如果半个月左右没有被成功洗脑,传销组织会放人。另一类“暴力型传销”,往往通过网上招聘的形式,招聘来的人员和传销人员不是亲属也不是朋友关系,信任度不高,会通过没收手机、钱包、身份证、暴力殴打等方式进行人身和思想控制。
学生群体缘何被盯上
传销组织锁定的目标为何会是大学生群体?多起传销案件及调查结果显示,“好工作、高收入”是学生被拉下水的诱饵。一些传销组织以招聘、介绍工作等名义,利用亲属、朋友、同学、战友、老乡等各种关系,将受害者骗往异地从事传销活动。很多传销组织都打着北京公司的旗号,比如窝点在河北廊坊,也会说单位在北京,他们先把学生骗到北京,再坐多少路车到达,学生就这样被骗到了廊坊。
传销从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向大学生蔓延,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2004年的重庆“欧曼丽”传销案件,便是轰动全国的典型案例。来自陕西、河北、河南、湖北、云南等地的近2 000名学生身陷传销组织,其中约有1/ 3为应届毕业生,1/ 3为在外实习的学生,还有l/ 3为在校学生。“非法传销组织以‘就业、创业名义诱骗毕业生”,在当年教育部下发的相关通告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然而,十余年过去,换汤不换药的传销组织依然以此为名,欺骗着像李文星这样的学生受害者。
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怎么还会上当?首先,学生思想单纯,防范传销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社会阅历极浅,对于传销这样成熟的犯罪组织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其次,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每年毕业的学生好几百万,都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他们求职心切,又缺乏社会阅历和防范意识,容易被传销组织利用;另外,学生虽然经济不独立,但他们要钱却不难,家长大都把孩子当宝贝,基本上孩子要求什么,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信任和配合。比如向家里要钱开店,要几万或是几十万,都比较容易,这是传销组织盯上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趋势,新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想寻找一份“Java工程师”工作的李文星,是在网上求职时被骗的。这也暴露了近年来传销组织发展的新趋势——借网还魂。
“网上招聘”的方式最早出现在广东的东莞、韶关、中山、江门、惠州一带。传销组织以“名企招聘”为幌子,把前来应聘的受害人骗到居民楼内拘禁,让受害人“插翅难飞”。遇到不服从的大学生,传销组织会以殴打体罚等方式逼其就范。
还有一些传销组织以“电子商务”“网络代理”“资本运作”等看似高端的概念包装自己。在创业热潮之下,这些传销组织对涉世未深又怀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性。同时,网恋也成了传销组织诱骗大学生的重要手段。不少人通过下载美女图片作为社交平台头像的方式来引诱大学生,再把其骗到传销组织据点进行控制。
为求职者出谋划策
高校支招:正规途径求职,当心招聘陷阱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注意甄别招聘信息的合法性、安全性以及在求职过程中注意保护个人安全。学生可以通过“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或“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两个网站查询招聘单位的真实性或合法性。除此以外,学生在收到心仪公司的面试通知时,可以在网上直接搜索提供的联系邮箱和电话。很多时候,骗子会用同样手机号和邮箱冒充各大名企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同时,可在网上搜索该单位是否有招聘方面的负面消息,多渠道加强对该单位的了解。学生在面试前应告知亲友面试的时间和地点,保持联系,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从学校角度来说,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选择、安全教育、自我防备能力、求职技能等方面的再教育,从校内服务延伸到校外服务的跟踪,校內外指导相结合。高校老师尤其是辅导员应细致跟踪学生就业情况,在就业方向、路径等方面给予学生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心理师建议:求职不可急于求成
每个求职者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梦想一夜暴富。我们都有过一夜暴富的想法,但是,经过现实的无数次折磨后终于有了清醒的认知。而传销,很多时候就是抓住了人的这个弱点。endprint
误入传销组织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保持清醒认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洗脑。一边是暴利诱惑,一边是周围群体无时无刻地渗透影响,很容易被攻破心防。毕竟人性都有弱点,心理防线一旦被打开一个小缺口,欲望就会难以抑制。这需要我们平时就建立起一种常识,如果一份工作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实现上百倍财富的增长,那就得多长个心眼,以防受骗上当。
网上搜集公司相关信息,在拿到一个公司offer之前,或者在面试之前。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需要充分搜集这个公司的相关信息。一般而言,稍具规模的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网站,且有相应信息,这一步尤为关键。如果有条件,在正式入职以前,可以先自己实地考察或者托朋友进行考察一下。一般而言,很多传销组织没有正规显眼的办工地点。
公安人员提醒:科学应对传销
当前,传销组织往往打着 “直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人际网络营销”等旗号进行传销,识别传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认知:从组织方式看,传销组织者承诺给予参加者高额回报,发展他人加入,参加者再以同样的方式介绍和发展他人加入,以此组成上下线紧密联系的传销网络;从计酬方式看,组织者以参加者发展下线的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以参加者发展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给付报酬,形成传销的“金钱链”;从销售方式看,与直销的单层次销售(即推销员直接将商品推销给最终消费者)相区别,传销是多层次网络式销售;从经营目的看,传销不以销售商品为最终目的,而以发展人员数量,骗取钱财为最终目的。
如果被骗到外地,到达当地后,朋友绝口不谈工作、生意,而是带你游山玩水、熟悉环境,所谓放松。要看你的身份证、借你的手机打电话,若发现情况不对时,一定要机智、冷静应对,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设法脱离。如果发现该组织从事传销活动证据确凿后,应设法与当地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取得联系,并及时举报。
如有亲戚、朋友被骗往异地进行传销,首先应当积极做好亲戚、朋友的思想教育工作,劝说其尽快脱离传销组织。若劝说无效,应当设法弄清其所在详细地址,并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报。
如果你发现了传销行为,或你是传销活动的受害者,应当积极收集有关线索信息,包括传销活动的详细地点、传销人员尤其是骨干人员的住所、传销方式、宣传材料等,并尽快举报。此外,外出打工要带好或记好当地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举报电话,以便在急需时使用。
专家呼吁:打击非法传销,人人有责
传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不仅建立在一些人用歪门邪道来赚钱的基础上,而且传销组织掌握了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渴望以及少数人想投机取巧、一夜暴富的心理。事实上,传销组织正是利用人性的这些弱点,才使他们的非法传销行为逐步得逞。
传销者,猛于虎也。一直以来我国对非法传销都是重拳出击。然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打击传销就像是拳头打水,打而不散、散而又聚。再加上互联网日渐普及,传销活动也融入到了“互联网+”潮流中,披上了电子商务、企业原始股、私募基金等“马甲”。一边是没有形成打击合力,一边是呈现专业化、高智能化趋势,也就导致非法传销活动成为了社会难以治理的“牛皮癣”。
根除非法传销“牛皮癣”,构建传销信息监测网。先前打击传销工作存在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够顺畅、监管力量薄弱、执行手段单一、出租房屋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导致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今、非法传销借助科技手段,路数不断升级,倒逼着我们要着力整合各部门力量予以重拳打击。比如说,互联网具有虚拟特性,我们必须发挥网警作用,构建传销信息监测网。
全社会同心协力,打一场根治非法传销硬仗。打击非法传销不能只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在传销手段趋于隐秘化、多样化的情况下,也只有形成“全民皆兵”的局面,让非法传销成为“过街老鼠”,才能真正实现让非法传销冰消瓦解的目的。
網络招聘在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布下一个个招聘陷阱,求职者一定要多长个心眼,不要轻信所谓一夜暴富、在家就能赚大钱、借消费赚钱、门槛很低报酬很高等“美好的谎言”。不能因为急于求职,让传销骗子浑水摸鱼。在求职过程中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