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创新
2017-09-28□姜涛
□姜 涛
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创新
□姜 涛
(湖北省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0022)
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客观要求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泛化市场作用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区分开来,划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框架入手,通过激发不同类型企业活力、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创新市场调控等方面,着力推动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打造有为政府同样必不可少,要在引导、规制和弥补层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于广大领导干部而言,则要上好市场大学,学好思想和能力这两门市场课程,逐步成为抓经济的真行家、新常态的引领者,更好地履职履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新常态;资源配置;政府与市场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1]。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实践发展与认识深化的不断结合中,探求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达到了执政党对市场认识的新制高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出现诸如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从低端转向中高端等新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应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寻找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逻辑框架,并从政府视角论述如何提高适应、驾驭、培育、服务和发展市场的能力。
1 经济新常态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提出更高要求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为实现这些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必须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顺过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节过程。第一,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指出,要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辅助性作用”被确定为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指导思想。第二,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当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2],市场引导企业,政府则对市场进行调节,计划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手段都要用好,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手段性作用”的认识。第三,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要使得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被正式确立,市场作用的提法也变为“基础性作用”。第四,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坚持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也进一步升华为 “决定性作用”。
通过梳理,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过程,也就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持续深化、进一步理清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凸显其独特优越性的过程,也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改进、逐步理顺的过程。
1.2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引领新常态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市场化取向改革不断深入,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上升到了新高度。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4],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从短期看,需要采取一系列“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保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从长期看,则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破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新难题,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恰恰正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5],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这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具有稀缺性的典型特征,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当经济结构比较简单、人类需求单一的时候,政府配置资源更加简便和直接,但随着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化,人类需求逐步多样化,政府配置资源就难以把握瞬息万变、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因而必须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三大要素的相互依赖和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市场主体的内部动力与外部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改进技术、改善管理、节约资源,在优胜劣汰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忽视甚至取消而是对政府作用提出更高要求。市场配置资源也存在固有缺陷,也会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例如,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外部效应、公共产品提供、信息不对称、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垄断、宏观经济过度震荡等突出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得到解决。
2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与市场职能定位的逻辑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应当如何真正实现,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发挥自身作用,需要把逻辑进一步理清,否则将二者的职能定位弄错或者混淆,都不利于甚至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不利于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2.1 切不可泛化市场的作用
遵从“市场原教旨主义”,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视为万能的代表性学说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新自由主义学者在网站、论坛、学术会议等场合用新自由主义分析框架解读经济,宣扬全面市场化、彻底私有化、绝对自由化,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能用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2.1.1 新自由主义主张所有领域由市场决定,反对政府宏观调控,但市场失灵是常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里的“资源”指的是一般性资源,以及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战略性资源的竞争性环节。新自由主义的拥趸则坚称,所有资源都要让市场“说话算数”即发挥决定作用,否则就会妨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稳妥从广度、深度这两个层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尽可能降低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将政府作用领域主要限制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服务、自然垄断等环节。在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可以逐步加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倘若让市场完全凭借价格信号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很可能会出现文化媚俗化,教育和医疗更倾向于保障富裕群体利益,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因此,在市场失灵是常态的情况下,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前提是认可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是共存的、互补的。既利用市场对价格的灵敏性解决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又发挥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作用,整体性解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2.1.2 新自由主义强调彻底私有化是经济效率的前提,但实质是分配上坚持资本优先。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企业私有才是实现个人自由、经济自由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把私有化吹捧到无与伦比的地步,反对任何形式的公有经济,仇视国有经济。其实,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是要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是要继续理直气壮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巩固国有经济这一国民经济支柱的主导作用。换言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按照新自由主义所宣扬的以私有化为前提。如果市场万能论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中,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必然出现资本强势、劳动力弱势,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结果只能是有利于资本的“市场决定”,这也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2.2 要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既然不能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理解为市场万能,那么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就很有必要。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政府与市场各有所长,互不替代,二者分工取决于交易费用高低。若政府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更低就用发挥政府的作用,反之则用市场配置资源。
2.2.1 公共品由政府配置,交易费用更低,也更有利于公平正义。公共品具有两大基本特征:其一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其二是受益的非排他性。将一些人排斥在某产品消费过程之外从而不能享受该产品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国防安全、清洁空气等都是公共品,如果让市场配置难定价、难收费,即交易费用较高,因此由政府配置更合理。政府配置公共品的优越性还在于,政府能够从全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从“纵向的”宏观全局配置重要资源,协调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弥补公共品提供中的市场失灵。
2.2.2 非公共品由市场配置,交易费用更低,也更有利于提升效率。非公共品是公共品的对称,人们日常消费的电脑、手机、化妆品等都属于非公共品,种类和数量相比于公共品都更加庞大。消费者使用货币交换获得非公共品的同时,就拥有了该产品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等一束权属关系。对于非公共品即一般竞争性资源的配置,如果由政府配置,缺乏对市场价格的灵敏性,即交易费用较高,因此由市场配置更合理。市场配置非公共品的优越性还在于,价值规律可以经由市场价格信号,对“横向的”市场供给与需求进行自动调节,不断完善社会分工协作机制,引导资源配置以极小投入取得极大产出;可以经由各类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不断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市场生态。
2.3 如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根基。切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框架。从构成要素上看,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主体、客体、规则、监管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主体根基,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是客体根基,统一便利法治公平的市场规则是秩序根基,“喷灌”“滴灌”式的市场调控是运营保证。这些要素的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够从整体上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实现。
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框架
2.3.1 激发不同类型企业活力,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根基。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也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是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主体,要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理直气壮支持公有制企业发展,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多措并举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6]。试图否定公有制企业作用或者否定非公有制企业作用的主张,都与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背,都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相违背。与此同时,还要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稳妥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企业,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基础。
2.3.2 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客体根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所在。市场体系的健全目标主要是三个要素,一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公平交易;三是商品与要素依据价格信号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为此,政府应当下大力气清除市场壁垒,不断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公平性。在市场体系的健全过程中,要逐步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要逐步消弭城乡要素市场的巨大差距,要完善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形成传导机制,还要不断完善科技研发创新的市场化导向机制。
2.3.3 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秩序根基。系统完备的市场规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秩序根基。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市场进出规则是市场主体与客体进入退出市场的行为规范;市场竞争规则是维护市场主体间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行为规范,包括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禁止限制竞争行为、禁止垄断行为等;市场交易规则是各市场主体进行交易活动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等;市场仲裁规则是仲裁机构在对市场主体间的经济纠纷进行仲裁时遵守的行为规范。
2.3.4 创新市场调控,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运营保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灵,这就要求政府“看得见的手”加以补位,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着力构建科学规范、运转高效、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思路上,要坚持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控政策上,要统筹协调各类政策的方向、力度、节奏和出台时机,形成调控合力;在调控预警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和化解突出风险隐患。
2.4 市场决定还需有为政府
在新常态下,通过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找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着力点,还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打造有为政府。凡是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政府要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归纳起来,有为政府的作用边界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2.4.1 引导——针对市场配置资源“做不好”的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高,但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引导”作用包括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平抑经济波动以促进经济均衡的宏观调控等方面。
2.4.2 规制——针对市场配置资源“做不对”的方面。自发的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有为政府必须为市场提供规则、营造环境,实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这些必要的规制是政府职能。具体来说,“规制”作用包括对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和合法利益的保护、反对市场封锁和不正当竞争的市场监管、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
2.4.3 弥补——针对市场配置资源“不愿做”的方面。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市场难以有效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收入分配公平、减少贫困、社会管理等问题,将其视为沉重“包袱”,这就要政府“看得见的手”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弥补”作用包括公共产品供给、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保障、推进精准扶贫、促进共同富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三方面政府职能的立足点都应当是维护和促进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都要善于运用市场力量、引入竞争机制。倘若发生偏离,政府的越位多、错位多、补位不够,甚至打算取代市场,结果只能是市场受损,拖累经济。
3 打造有为政府要求学好市场课程以引领经济新常态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打造有为政府的必要条件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如果广大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没有充分认识,对适应和驾驭市场的能力没有足够储备,那么领导干部培育和服务市场主体根本无从谈起,也就无法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形象而言,就是领导干部要上好“市场大学”、学习好市场相关课程,这也是“价值法则大学校”的现实观照①毛泽东在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举行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指出,“要严格按照价值法则、等价交换来办事……价值法则、等价交换,这是个客观规律,违反它,要碰得头破血流。”1959年3月30日,毛泽东又在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的报告上批示,“算帐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领导干部上“市场大学”、学“市场课程”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个人理财,也不是下海经商,而是要让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提高,成为抓经济的真行家、新常态的引领者,更好地履职履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1 学好市场课程是抓好经济工作的基础
受到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①例如,我国古代就提出“士农工商”的尊卑之别,将商人视为社会较低阶层。,不少领导干部对于市场的认识不准,对商品文化、市场文化理念接受度不够,再加上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路径依赖”、市场体制机制不顺,导致抓经济工作不得法,“吃不准部位”,培育和服务市场的政策举措与企业感受之间存在严重割裂感,市场主体可能就选择“用脚投票”,这不利于稳中求进,不利于经济向好,不利于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就要调整自身心态,上好“市场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就是办好“市场大学”、学习好“市场课程”的过程,本质上是要求不断认识、尊重、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3.1.1 有利于深化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改革思路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理念对经济制度进行基于中国国情的改革改造,确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体制机制和世界发展趋势交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造生产要素,才有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活力的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也正是抓住了市场、市场经济这个根本,我国才能用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要引领经济新常态,更需要紧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根本,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1.2 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更好适应新形势要求。为了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需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其中政治理论学习抓得紧、成效不错,但在如何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方面的培训不够。通过培训,将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就能使得我们的经济制度体系更具优势、市场空间更具竞争力和活力。与相对静止的生产要素不同,市场是活的,只要我们能够通过认真学习市场经济规律,将市场规律吃准吃透,才能结合地方的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制定针对性的改革发展战略。对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原理的学深学透、活学善用,就能更好提升领导干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开创改革发展的大好局面。
3.1.3 有利于激活地方的优势科教资源。科教资源是一个地区的宝贵财富,但这种财富是潜在的、待开发的、需挖掘的,能否真正实现从技术到生产力的飞跃,关键在于市场体制机制顺不顺、市场观念理念活不活。我国很多省市都具备优秀的科教资源,但向生产力的转化却存在差距,有些地方的科研人员研究著述丰硕,但科技成果却长期“待字闺中”、束之高阁。从政府角度来看,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的“市场大学”没有上好、“市场课程”没有学好、市场规律没有用好,坐拥科技优势却坐等发展,缺乏市场理念和体制机制,那么做再多辅助工作,潜在的科教优势也难以发挥,只能是为科技体制机制优越的地区“做嫁衣”,贻误地方发展良机。
3.1.4 有利于更好服务企业和企业家。政府与市场之间有作用边界,由于存在天然的市场失灵,政府就要发挥适当作用,要为市场中的企业和企业家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更优质的贴心服务。如果不尊重市场规律,不了解企业和企业家的心思,自以为是、闭门造车,那么政府就难以服务到关键之处。为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力推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降成本为例,政府在降低企业税费成本、人工成本、资源要素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外贸成本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但与企业感受之间存在割裂感,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到位,没有切中企业高成本的要害。要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必须学好市场课程,以开阔的市场视野、长远的市场眼光,以“滴灌”“喷灌”方式,将关怀与支持落到企业和企业家的心坎上。
3.2 要着力学好思想和能力两门市场课程
市场规律博大精深,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才能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抽身学习系统的市场课程值得关注。对于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而言,最亟待强化的是思想和能力这两门市场课程。要积极投身市场化改革大潮中,不断用市场理念解放思想,用市场规律提升能力。
3.2.1 思想——树立市场理念、培育市场文化、运用市场思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的碉堡最牢固,灵魂深处的藩篱最顽固。办“市场大学”、学“市场课程”、循市场规律,关键要破除传统小农意识、重农抑商、计划经济等观念理念束缚,坚定树立市场化理念,植入市场化思想,培育市场化价值观。
第一,学好“思想课程”,关键是树立市场化的观念理念。我国封建社会经历时间久,长期处于马克思所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结果就是,“农本商末”的意识根深蒂固,“无商不奸”的观念深入人心,“市场经济不用看,一竿子下去都有毛病”的传统思想不停作祟。实践行动源于方针政策,方针政策源于观念理念,观念理念则源于价值观。绝不能将市场经济和市场规律妖魔化、绝对化,要将市场化的价值观、市场效率更优的观念理念、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等牢牢地印刻在党员干部的思维深处,能用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尽量不由政府参与,更好地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第二,学好“思想课程”,核心是建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市场化的价值观和理念的制度化,就演变为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不少地方的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大多重复“发明—获奖—搁优”的传统套路,技术成果在发挥了职称评聘、参与评奖等重要职能后,就被搁置在档案柜里“沉睡”。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科研人员“不爱财”,而更关键在于缺乏市场化的价值观、财富观,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快,这也是中西部地区不少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常态下,各地都竞相寻找经济新增长点、发掘经济新动能,但资源禀赋优势不会成为一地的长期竞争力优势所在,而体制机制创新上的优势则日益凸显。好的体制机制,能够催生要素流动的“洼地”;坏的体制机制,则会丧失原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各级政府的党员干部作为体制机制的制定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务必要更好地学习思想课程,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3.2.2 能力——适应、驾驭、培育、服务和发展市场的能力。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要条件是提升驾驭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学好“市场课程”,党员干部务必要有克服知识恐慌、能力恐慌的紧迫感,在发展实践中学习,主动向企业家取经,掌握并善用市场规律,提高经济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提升政府经济决策的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第一,学好“能力课程”,务必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恩格斯在考察雅典国家的产生历史时曾经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财产出现、商品交换产生和阶级分化,“古老的氏族制度,不仅无力反对货币的胜利进军,而且它也绝对没有办法能在自己的结构内部给货币、债权人、债务人以及逼债等找到立足之地”[7]。换言之,市场经济一旦发展起来,传统制度体系就会崩塌。但市场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就会变成缺陷,市场片面追求效率,而并不同情弱者,市场规则就是弱肉强食,任何怜悯、照顾和恩赐,都不会扭转市场规则。唯有彻底学懂学透市场规律、灵活善用市场规律,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和企业家的真实诉求,才有可能让制定的产业政策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力争成为学习市场、熟悉市场、尊重市场、驾驭市场的行家里手。
第二,学好“能力课程”,务必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认清市场的“两面性”,既用好市场规律,又必须要强化市场监管。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都希望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都希望在市场规则透明、市场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合法经营、优胜劣汰,这样的市场环境也能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市场绝不是万能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能简单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借口放松监管。要注重规划引领,依法依规加强市场监管,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创造优良环境。没有政府“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的准确补位,更好地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就是空谈。
[1][4][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47,141,148.
[2]党的十三大报告[R/OL].(1987-10-25)[2016-04-1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14/12/43222 49_550529002.shtml.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5-28.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3-1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9.
责任编辑 李利克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9.019
F123.9
A
1004-0544(2017)09-0110-06
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2015-3-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JY039)。
姜涛(1982-),男,河南信阳人,经济学博士,湖北省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