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整地 打好小麦高产基础
2017-09-28
科学整地 打好小麦高产基础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克服了传统精播高产栽培中因播幅较窄而出现的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能充分挖掘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这一技术的应用,必须在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深耕深松提高整地质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现将生产中有关秸秆还田和深耕深松的技术介绍如下。
秸秆还田:作业时调整好拖拉机的作业速度和留茬高度,谨防漏切和刀片打土。推行玉米联合收获,还田秸秆长度不大于10厘米,最好在5厘米左右,抛撒不均匀率应≤20%。增施氮肥: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一定的氮素,易出现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速效氮素的现象。所以,要按每100千克秸秆加10千克碳酸氢铵的比例补施氮肥,以加快秸秆腐烂。旋耕或耙茬:秸秆粉碎后,一定要用重型圆盘耙耙两遍,以进一步切碎秸秆和根茬,耙后要及时深翻和压盖,以碎土保墒,使秸秆、肥料与土壤混合,并分布在3~10厘米的土层中。要做到不漏翻、覆盖严密,以免养分散失。耕后要耙平,以利于播种。足墒还田: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浇水,以加速土壤沉实,促使秸秆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架空。还田数量要适宜:秸秆还田数量要根据水源和耕作条件而定,原则上应保证当年还田秸秆充分腐烂,不影响下茬耕作,每667平方米还田秸秆以300~400千克为宜,过多会危害下茬小麦根系的生长。防病虫害传播:秸秆还田时要选用生长良好的秸秆,不要把有病虫害的秸秆还田,以尽量控制翌年害虫基数和病害初次浸染源。
深耕:目前多数地块多年旋耕整地作业,造成耕层浅,一般平均耕层15厘米左右,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制约产量进一步提高。深耕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增强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培植一个深厚的耕层,从而促进农作物的根系发育。
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高产地块,机械深耕要达到25厘米左右,犁底层较浅的地块,耕层要逐年加深。深耕深松效果可以维持多年,对于一般地块,不必年年深耕或深松,可深耕(或深松)1年,旋耕2~3年。耕翻前,注意将玉米根茬破碎,耕翻时,地表杂物覆盖严实,要做到不漏耕、重耕;耕翻后,耙透耙实,形成上虚下实的耕层结构。目前常用的机具有:1LF-120型翻转-铧犁、1LF-125型翻转-铧犁、1L-330型悬挂-三铧犁、1LS-245型悬挂深耕二铧犁。
应用深耕机械化技术,要坚持适时、合理的原则。夏季作物收获后夏闲地的深耕要早,不能错过雨季。秋作物收获后的深耕,要在秋收后抓紧进行。早耕优于迟耕,春季不宜深耕。深耕的适宜深度与土壤和气候等条件有密切关系。黑土、黏土、盐碱地宜深耕。土层薄、心土有卵石层、砂僵层或白浆层时,则采用上翻下松的办法加深耕层。雨季前耕翻,可加大耕深。翻耕后持续干旱,则耕深宜适当浅些。一般耕深18~25厘米,较深可达30~45厘米。注意事项:耕层浅的土地,要逐年加深耕层,切勿将生土层翻入耕层。深耕的同时应配合施有机肥,利于培肥地力;深耕的周期一般是2~3年深耕一次。
深松:深松是只疏松土层而不翻转土层的土壤耕作技术。打破犁底层、增强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对土壤扰动小,残茬大部分留在地表,有利于保墒和防止风蚀。深松机械化技术通常采用拖拉机牵引或悬挂深松机进行作业。常用机具有:1S-1.4深松机,1SQ-127型和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
对于秸秆还田质量高或还田量比较少的地块,尤其是连续3年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可以采用机械深松作业,作业深度要大于犁底层,要求25~40厘米。深松时,要做到地表全部松动,松后及时整平压实。
深松有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全面深松是用深松机全面松土,这种方式适用于配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沙层黏质土,局部则是用杆齿、齿铲或铧进行间隔的局部松土。既可作为秋收后的主要耕作,又可用于春播前的整地、休闲地的松土等。
深松的深度视耕作层的厚度而定。一般中耕深松厚度为20~30厘米,深松整地为30~40厘米。
(张之印 汶上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