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次物种大灭绝,真发生了?
2017-09-28丹等
□ 马 丹等
第6次物种大灭绝,真发生了?
□ 马 丹等
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说,地球可能正在经历第6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其规模之大,是自大约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未曾有过的。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数据显示,约41%的两栖动物物种和26%的哺乳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此前地球已发生过的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距今最近的第五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时共导致20%的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死亡。不过,前五次生物灭绝事件都是因自然环境因素所致,而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则是人为因素。
来自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介绍,目前脊椎动物的灭绝速率为每年两个物种。而在过去两百万年中,地球大约每一百年才会消失两个物种。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一速度暂时未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但美国和墨西哥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这种看法忽视了动物种群数量急速减少的趋势、地球上正在发生的物种灭绝的严重程度及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种群数量正在大幅减少的物种里,大约有三分之一尚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
数据显示,在上个世纪中,近一半的陆地哺乳动物失去了80%的栖息地。那些曾经和我们分享地球的动物,从个体数量上看,已经有一半消失了,这个数字高达几十亿。
有研究者对27600种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物种。例如,非洲狮自1933年以来,数量已经减少了约43%。
研究人员绘制了2.76万个脊椎动物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占地球脊椎动物物种总量约一半。研究人员还分析了177个数据较详尽的哺乳动物物种在1990年至2015年间种群数量减少的情况。
物种地理分布范围缩小被视为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指征。研究发现,2.76万个脊椎动物物种中超过30%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都在缩减。177个哺乳动物物种都丧失了30%以上的分布范围,其中逾4成丧失的分布范围超过80%。
研究人员指出,物种和种群的消失及栖息地丧失与过度开采、生物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而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过量增长和过度消费,人类应对此加以控制。
研究人员强调,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减少不仅意味着生物多样性遭严重破坏,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负面连锁反应。人类可能将无法再享有生态系统发挥的某些重要功能,比如蜜蜂为作物授粉、害虫防治、湿地的净水功能等。此外,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精密生态网络一旦被破坏将使生态系统复原能力降低,使物种基因库所含信息减少,这将使物种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生存能力降低。
科学家表示,动物的消失将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连锁式的灾难性后果”,植物和其他野生动物都会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将是严重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人类最终将会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