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中的生态文明基因
2017-09-28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臻
传统村落中的生态文明基因
□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臻
传统村落被称为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在传统村落中,很好地保留着生态文明的密码和基因,无论在是文明建设还是建设文明的生态,我们都可以在传统村落中寻找到模板和智慧。这需要以了解传统村落的现代价值做基础。
我们可以把传统村落的价值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 生产价值
传统村落的生产价值是最为重要但又易被村落保护所忽视的价值,村落生产包括了农业生产、乡村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有效平台。村落原本就是适应农业生产需要而形成的,因为土地和农作物需要时时呵护,传统村落有助于耕地的保护、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细化作业,也为农业生产经验的交流和积累,农业的减灾防灾等提供了便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家院落不仅是乡村存在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不仅可以满足村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是村民重要的活动空间和满足精神需求的条件。乡村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也只有依托乡村空间结构及其社会结构才得以存在的。传统村落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示范。
2. 生态价值
传统村落具有十分典型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巧妙利用自然的特征。有学者就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更凸显出传统村落生态价值的重要性。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在“大城市病”凸显的当今中国,农民享有的这种免费生态环境则显得更加珍贵。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特殊性在于村落既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人工生态的结果,在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渗透在村落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其他形态的社区所不具备的。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大兴镇
我们认为村落的生态系统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以村落地域为空间载体,将村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机制,综合作用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结构相应包含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在各自层面上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结构,但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交织、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村落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3. 生活价值
传统村落生活体系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与被称为“草根工业”的手工业一起,不仅是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落里,村民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但有严格的季节约束,村民的生活节奏是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村民生活自给性强,主要消费品依赖于自己生产而不是市场。村落里的家庭不仅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还是社会交往单位,是农民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传统生活方式中,有许多优秀成分凸显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乡村生活不仅具有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还具有群体娱乐的传统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互动,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机生活的兴起,低碳、慢生活理念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健康新理念的追求,都要求人们重新认识和村落生活的特点,在城乡互动中,帮助人们打造积极、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
4. 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地表现在村落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村落所保存的习俗,村落所形成的品质和性格。当我们戴着审视村落文化价值的眼镜走进村落时,就会发现村落是一座文化的宝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乡土情怀。
农业文化在传统村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村落中的农业文化具有诸多显著特征,首先是其活态性,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证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是农业文化的适应性,农业文化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能因时因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其三,具有复合性,农业文化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乡土知识和地方技术,还包括那些有特定自然环境、村落和农田构成的村落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业文化在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应该说,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除了农业文化,传统村落的文化内容广泛地存在于家庭、家族文化中,如家训、家规、家风,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民俗和信仰当中。
5. 教化价值
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传统村落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村落不仅协调着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塑造着人与人的和谐,研究传统村落的教化功能,有利于我们认识维系村落的价值系统,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从对村民行为的引导、规训的角度来讲,教化是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其效果要比单纯的宣传说教深刻而有效。传统村落的教化价值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民俗文化从根本上具有农耕社会的性质,而村落是民间文化发生和变化的实际空间。农业生产经验、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节日民俗庆典的仪式象征作用、地方性知识的无可替代,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经验,都在村落这个空间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村落文化正是因为自身具有独特的功能或价值才能与城市文化彼此应和,丰富和发展着多样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维系着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作为承载村落传统文化的空间,村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维系村落价值系统,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使之不至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殆尽。
教化作为诸多学科学者的研究对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导训化,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或社会控制,或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濡化,都体现了教化对人和社会的规范与引导、控制和教育的作用,而且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内化为行为的指导准则。村落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于中国传统社会而言,村落属于“野”的范畴,但确是立国之本,“礼失求诸野”,村落教化之于国家或社会的维稳作用无可替代。
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教化价值的空间,是由乡村综合要素发挥作用的,诸如农业劳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民俗与利益、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甚至农家院落结构、村落形态、标志建筑、公共空间以及历史记忆等都是村落教化的载体。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体会,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
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这些,我们都可以在传统村落中找到原型,受到启发,用以指导实践。这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根本目的所在。
江西省婺源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