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脱贫攻坚的新探索
2017-09-27刘启红
刘启红
当下,三年脱贫攻坚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地各部门为如期完成扶贫任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较于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施策是扶贫工作“三部曲”的“主打歌”,也是架构扶贫“造血机制”的必由之路。
这条道、那条道,旅游扶贫更可靠。在萍乡市,方兴未艾的旅游产业,正承载着广大贫困户的致富梦想,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萍乡的决策者们看来,找准旅游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契合点,更大限度地释放旅游经济“红利”,就能最大范围地惠及贫困户。
旅游为引擎 脱贫攻坚谋划有思路
萍乡武功山管委会麻田办事处龙王潭村坐落于武功山风景区脚下,是景区内的核心村。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村竟然“近水楼台不得月”,守着一座“富山”过着苦日子,连一个像样的村委会办公场所都没有,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35人。
2015年9月,萍乡学院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为谋开始担任龙王潭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重任在肩,他沉下心来寻求这个贫困村的脱贫之策。在他看来,龙王潭村要脱贫,必须跟上武功山全域旅游开发的节奏,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带动贫困人员就业和创业。为此,周为谋借助“老东家”萍乡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在该村开展了旅游知识培训,引导村民朝旅游业方向使劲,培育了5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
村民刘树发因病致贫,曾有一段时间家里全然没有生气。现在,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在周为谋的鼓励和引导下,刘树发和另外两户贫困家庭将空置的房间改造成民宿,并统一设计了外墙,眼下装修工人们正在抓紧改水改厕、铺设地砖,不久后就能开门迎客。目前,龙王潭村有90%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其中20多户贫困家庭吃上了“旅游饭”,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李水清说:“作为萍乡旅游业的发展龙头,武功山风景区已具备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和成熟的旅游品牌。在这种优势下,旅游扶贫无疑是契合景区实际的最理想的脱贫方式,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正成为景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力军。”目前,景区制定了农家乐行业标准,以统一规划、资金补助、税收分成、打造典型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业态,努力推动农家乐从零散营生向集约经营转变,从单一服务向多元体验转变,努力形成一村一集群、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倾力打造绿色健康、规模发展的武功山农家乐品牌。据统计,如今武功山景区内农家乐、民宿等小型游客接待点有300余家,年均营业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其中东江村整合当地30余家农家乐和户外驿站经营户,成立了全省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了1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旅游业先行 贫困人员就业有门路
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1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以世界的眼光看萍乡,确实如此。
桥头村是芦溪县宣风镇一个偏远的山区村,全村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收入较少。从2015年开始,该村引进荷花种植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贫困人员陈友富将自己仅有的2亩地流转给了荷花种植基地,每年可获得1200元租金收入。此外,他还能在基地务工,做一天活就有100元的报酬。“现在日子好过多了,钱也够用。”陈友富满足地说。
桥头村以花为媒,乡村旅游才刚刚起步,就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在这个村,有130户像陈友富一样将土地进行了流转,不仅让曾经一度撂荒的土地从乡村旅游这一产业中获得了更大的“升值空间”,而且也进一步“解放”了土地的主人,使许多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员“洗脚上岸”,成为自由的务工者。
毋庸置疑,旅游业是安置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大户” 。而在脱贫攻坚一役中,就业恰恰是贫困家庭实现脱贫的“关键一环”,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就可以“一荣俱荣”。
萍乡武功山风景区在全产业链中都能实现劳动力就业,正是旅游业超强功能的一个显证。近年来,随着武功山景区开发力度的加大,景区用工需求也不断攀升,已累计提供2000多个施工岗位,吸纳包括当地贫困人员在内的200多名农民参与建设。同时,景区还安排农民参与景区设施的日常维护,每年累计提供100多个岗位。随着景区乡村旅游点和旅游企业的成规模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水涨船高”。于是,萍乡武功山管委会就地取材,招聘当地农民及时补齐员工缺口,并统一开展岗前培训,实现了农民变员工的无缝对接。据统计,当前在武功山风景区各旅游企业务工的农民有2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员占了两成以上,最高月薪达3000元,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
旅游业为抓手 农副产品销售有出路
以工矿企业立区的湘东区是萍乡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后起之秀”。以旅游业为经济转型的主抓手,湘东区近年来“长袖善舞”,提出以“一带一园两山两水”为重点,着力打造赣湘边际一流的生态旅游大区、户外运动天堂、宗教文化旅游胜地。声名鹊起的旅游业,带旺了这个区的人气,更为投身其中的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带来了财气。今年42岁的白竺乡龙台村村民陈圣萍家境贫困,自去年10月他将老屋改造成农家乐土菜馆,将自己种养的蔬菜和家禽端上餐桌,引得食客纷至沓来,一家人的生活从此出现了转机。正是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陈圣萍开的这家土菜馆仅在春秋旅游旺季,月均收入就达1.8万元。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专家认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是综合性的经济行业,通过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多种服务,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开发,萍乡各景区的客流量经常爆棚,人流带动物流,为当地品种丰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便捷的销售渠道。芦溪县南坑镇坪村贫困人员罗建辉家地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明月湖边上。他瞅准发展旅游的时机,在开办农家乐的基础上又从事蜜蜂养殖,每年的蜂蜜都被抢购一空,年总收入可达8万元,全家顺利实现脱贫。“以前我们要出山去卖,现在是人家进山来买。旅游业真的能带发我们老百姓!”罗建辉质朴地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旅游业的渐入佳境,萍乡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货纷纷变成游客眼里的抢手货。不久前,芦溪县芦溪镇水山村迎来了首批户外旅游爱好者,这片乡村旅游的“处女地”以寻古村、赏美景、觅山货、吃土菜为主题,走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第一步。活动中,驴友与当地贫困户建立了“多对一”的爱心帮扶模式,统购统销当地农副产品,为贫困户脱贫助一臂之力。依托武功山、玉皇山、杨岐山等山水资源,桃花、油菜花、桐花、荷花等花海资源,萍乡市充分打造了山货节、踏青节、桃花节、油菜花节、桐花节、荷花节等丰富多彩的節庆活动,让“土头土脑”的蔬菜、猪肉、羊肉、蛋类、蜂蜜、豆腐、大米等农产品“亮出来、卖出去”。此外,还通过“互联网+扶贫”的融合发展模式,利用农村电商等平台,让景区土特产也实现了线上销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