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对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思考

2017-09-27张博闻

教育界·上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方法

张博闻

【摘要】现代科学认为,思维进展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实践研究证明,使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学会主动提问,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状况并不乐观。师问生答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提问的次数和频率很少。文章分析了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问题意识;民主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提问技能

问题意识最早在《论语》中有所记载。子贡请教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1]。因此,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以起到筑固基础、打牢基石的作用,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应着力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实施。

一、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因素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自由讨论,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2]。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问题意识的不足将会导致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思维闭合,畏惧质疑,严重阻碍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师生关系不等:学生提问权利的缺失

不对等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树立班级威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权威教育,势必会引发学生提问权力的缺失。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始终扮演着“独裁者”的角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权威性教师所在班级中,提问行为基本是由教师一人掌控,只有个别学生会主动提问。并且,大部分教师倾向于接受好学生的提问,对于差生的提问则不屑一顾。差别对待提问对象,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受益,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能对其学习和发展有所帮助。作为课堂的“独裁者”——教师,“灌输”是其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死记硬背中接受现成、既定的知识,在应付考试中接受各种标准化答案,迷信于书本,偏执于教条,僵化于习惯,墨守于成规,使原本生动活泼、充满生命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学习过程变得黯淡无光[3]。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不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道路上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不当:学生提问动机的缺失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有些班级课堂气氛看起来异常活跃,但多数都是“金玉其表”,并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某些教师在一堂完整的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方法无外乎两种,讲授法与问答法。前者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也最容易产生问题。教师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讲授与分析的一面,而学生思考与探究的部分容易被教师弃之脑后。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由于很少研究与考虑学生的感受,会导致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压抑。问答法较前者而言,师生互动性有所提高,但问答法多以师问生答为主。学生的问题多数都被教师自己提出了,教师替代了学生去思考,使得双向或多向的师生交流被单向的教师问学生答所取代。不科学地使用教学方法,使本就处于萌芽状态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更加步履维艰。

(三)提问技能不足:学生优质问题的缺失

爱迪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上,满足学生渴望去表达疑惑的诉求只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初始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问题问得精准到位,恰到好处。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也不乏有些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平时上课时均没有接受过有关提问技能方面的训练。结果很多学生虽有问题,但并不懂得如何阐述问题。具体表现在: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仍停留在比较浅显、粗糙的层面,甚至提出的问题毫无逻辑,缺乏讨论的价值。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系统指导过学生该如何正确规范地提问,低水平的无效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占据着较高比例。在当前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问题变得有层次,有逻辑,清晰明了且没有漏洞,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是关键[4]。

二、解决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民主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绝对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5]。学生在民主型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行为较为稳定,思维也较开阔,因而学生自主积极的提问行为也会随之增多。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除自身原因以外,主要在于教師对学生的提问、表达有所限制。有些权威型教师会认为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疑问等同于学生在向权威公然挑衅,甚至担心如果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会有损自己树立已久的权威形象。这类教师多少会对学生的提问行为表示反感。

改善这种现状应着力从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入手,尽量避免由权威障碍造成的学生逆反心理,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热情[6]。学生对教师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些许畏惧心理,教师在平时应多了解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与其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由原本的畏惧不安逐渐转变为和谐亲密。

另外,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保证学生应有的提问权利。当学生向教师表达出疑惑时,呵斥与否决的态度应扭转为支持与鼓励,肯定学生的提问行为,评价学生时也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提问的道路上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二)正确选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教师是否能够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有很大关联。教师如果只依赖于某几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是万不可取的。提问行为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它源于个体内心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探究。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讲究科学与规范、艺术与创新的并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没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去解释现存的问题,或无法独自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些启发[7]。endprint

在选择讲授法授课时,教师应适当留有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只是一味地输入。要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使学生顺势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只有通过思考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在选择问答法时,教师应提高学生在提问中的参与程度,采用对话式问答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植学生的质疑精神,做一位富有爱心的专家型教育工作者。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问水平有限而在学生提问过程中草率打断学生。维护学生应有的自尊,会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产生促进作用。课堂上,学生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收集组员问题供大家共同交流讨论,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可及时向教师反馈。这样,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培养了分析与思考的能力,加深了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有效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拓展。

(三)强化学生提问技能,引导学生提出优质问题

为了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建设性和影响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提问技能进行规范化训练,使学生能够提出优质、精练的问题,这才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旨归所在。提问本身即为一项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技能,年幼的学生若不经过一定的训练,很难提出高质量的问题[8]。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技能。首先,要求学生先思后问,不要冲动提问,产生疑惑后,第一时间不是求助于他人,而是要学会自己先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其次,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提问不等同于课堂积极发言。有些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不重视思考过程,盲目鼓励学生提问,易使学生进入认识误区,以为提问只是课堂发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课堂提问本是学生积极思考、开发思维的过程。过于形式化的提问,只会使学生提问的价值大打折扣。再次,教师应从细节入手,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创设一本问题册。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备忘的好习惯,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好的问题必定是表述清晰明了的问题,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在创新能力上远远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对于思维的拓展以及创造力的开发来说必定是一种阻力。《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为此,教师务必要认清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使学生做到敢问,善问,乐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教基〔2001〕17号)[Z].2001.

[2]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06):29-31,53.

[3]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77.

[4]郑小兰.有逻辑的提问:知道你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一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

[5]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0(03):42-44.

[6]李茂森,汪红梅.学生作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2):102-104.

[7]張锴.教学提问不应流于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96.

[8]吴德芳,吴苏春.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提问[J].江西教育科研,2002(03):32-34.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