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17-09-27宋钊宋祖萍
宋钊+宋祖萍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引导他们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重视科学实验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无论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科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性,最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高涨的情绪。
例如,在学习“光的性质”时,可以通过为学生创造彩虹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验开始前,教师需要准备放大镜、三棱镜等试验用具。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彩虹又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教师应用三棱镜,将彩虹“搬”到教室中。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象时,势必会感到疑惑,这时候教师再详细地解释彩虹出现的成因,从而引出光的性质这一主题。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实际上,科学课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学实验活动,而每一个活动都建立在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如果挑选的材料没有结构,不够典型,就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结构材料,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例如,在学习“热传递”这一内容时,其中的一个实验要求先把一个带孔钢尺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且每个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再把火柴一根根向下悬挂在小孔中,然后用酒精灯给钢尺的一端加热,最后再让学生观察火柴的掉落顺序。但实际上,在做这个实验时,火柴并不会完全按照顺序掉下来,实验效果也不明显。因此,笔者改进实验方法,用普通钢尺代替带孔钢尺,用变色油墨代替火柴。将钢尺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变色油墨涂满整个钢尺,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钢尺变色就非常明显,效果十分突出,学生对此惊讶不已。
三、周密设计过程。引导实验开展
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教师在课前,应该提前做一遍,并记录好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学生应该注意观察的地方。在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在确定实验方案时,需要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进来,尽可能把指导工作做到扎实,为学生成功地开展实验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授“声音”这部分内容时,其中的一个实验是用同样的力量去敲击大小不一的音叉,从音叉的发音判断声音的强弱。而在实际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声音高低辨别不清,同时在敲击音叉时也无法保证前后力度的一致。因此,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让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强弱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唱音阶,通过模拟“叮”、“当”的相应音阶,让学生知道“叮”的音阶相对较高。敲击音叉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一次模拟,感受轻轻敲击和重重敲击之间的差距。掌握上述两点,学生就能够轻易地完成这个实验了。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为确保科学实验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在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中,针对表现优异的或者有进步的学生,都应对其进行适当地鼓励和表扬,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良好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尽可能地施展其才能,还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发散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观察天气”的相关知识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一个月中每天的天气情况,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件很乏味、无趣的事情,往往很多同学不能坚持,半途而废,最终导致实验无法有效开展。所以,教师应该经常與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鼓励学生认真、仔细地做好记录,对观察仔细、记录详细的同学给予鼓励与表扬,以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对实验探究的兴趣,进而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若想顺利地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通过适当地指导,来规范他们的实验操作。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这也是实验课程开设的主要意义和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