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编辑杯”看未来编辑出版工作发展趋势
2017-09-27王占清傅希刚
王占清 傅希刚
摘要 科技类出版社和科技期刊需要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而目前的应届毕业生很难在传统科技类出版社和科技期刊求职。重策划轻加工的现象不仅在出版界较为普遍,在学校教育中也较为普遍,这从多届论文中可窥见一斑,似乎未来编辑都只从事策划工作。
关键词 编辑出版学;培养口径偏窄;重策划轻加工
“未来编辑杯”征文竞赛活动已成功举办了8届,征文对象为在校三、四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正在攻读编辑出版、新闻传播专业第二学位的学生,到第七届共有157所院校参加了征文活动,征得论文1027篇,这些论文题材多样,角度各异,分析有据,反映了“未来编辑”对编辑出版工作的见解,也畅想了编辑工作的未来。但联想当前出版业现状,似乎专业教育与业界人才需求出现了脱节。
1培养口径偏窄
前不久,有位朋友说他的女儿就要大学毕业了,学的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想在出版社谋份职业,可是几家出版社都以没其他专业背景而婉拒,他实在搞不明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到出版行业工作怎么就专业不对口呢?乍一听,的确想不通,在我帮他细细分析后,他觉得有一定道理。出版行业包括出版社、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印刷等等,全国的出版社有几百家,各有专长,从名称来看,有“××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文艺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等等,各类出版社所出版发行的图书多涉及某一专业领域,编辑需要有专业背景才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比如“文艺类”出版社,更适合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医药类出版社”恐怕非医药学专业毕业生莫属了;就连大众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新闻出版署都要求出版社必须有相应的编辑资质。武汉大学曾对2005~2010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过调查,在出版行业就业的仅占51.95%,其中从事图书策划加工的比例就更低了。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也曾进行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该专业学生的只占15%。该专业1999~2004年六届毕业生有126人,去出版社工作的只有13人,仅占10.32%。这两所大学可是同专业中的佼佼者。从调查中可看出,出版单位很少聘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这既有出版社的原因,也有学校专业教育的原因。出版社更青睐那些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背景的毕业生,这些学生进入出版单位后,经过1~2年的培训,基本都能掌握编辑出版工作。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强调了所有学科编辑都要具有相应的专业学科背景,以确保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这一通知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意味着什么呢?出版社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与学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之间发生了脱节。从工作性质和特点来看,编辑工作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评价、选择、加工和推荐,是对文化的传承,编辑既要会传承,又要了解相应的文化,以自己独具的知识慧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对已经出现、正在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行业新知识进行选择,策划出一批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引导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选题,因而编辑工作就应该是两个学科的结合。张元济、鲁迅、巴金、叶圣陶、邹韬奋、林穗芳等老前辈不仅是著名的编辑家,同时也是作家、思想家或出版经营者。
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白1984年开办以来已有30多年了,最早的毕业生也从业2020多年了,可在历年的韬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家图书奖等奖项中,又有几个他们的身影呢?
2重策划,轻加工(审读)
在“未来编辑杯”征文活动中,“未来编辑”们以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功底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向往与追求。现代编辑工作虽然早已超越了传统编辑工作——加工(订正差错)和润色的范畴,但在“大文化、大媒体”背景下,无论是何种编辑,其工作的基本职能也都离不开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加工和推荐。评价、选择和推荐是编辑工作光鲜的一面,是可以大写特写的一面,而编辑加工却往往被忽视。如第五届“未来编辑杯”征文竞赛获奖作品《当代毕异——王选》选题策划书,文中对选题背景、读者定位、写作内容和要求、装帧设计、进度安排、营销计划及效益分析等均作了很好地说明,但5月底写作完毕,6月即可开展印刷发行等工作,编辑加工、审稿的时间呢?作为企业,出版单位目前倾向于赢利,重策划,选题数量猛增,编辑任务繁重,有些编辑不愿意对稿件进行加工,没有专业背景的编辑对稿件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等更是无从下手。特别在数字出版中,媒体编辑把关不利,网络语言充斥其中,严重影响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视不规范为规范,有悖于国家提倡的语言规范化。轻加工(审读)是目前的普遍现象,这一点也可从获奖论文中窥见一斑。殊不知好的选题创意一定要配上精工雕琢才能打造一份传世之作。
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编辑的最高境界是为他人作嫁衣,通过默默的劳动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尽可能完美地奉献出来,以丰富社会精神财富。作为一名肩负文化传承的未来编辑,要看到编辑工作辛苦、细微的一面,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从宏观上来看,选题策划是精品图书的先决条件。但是,有了好的选题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书稿,有了好的书稿并不等于一定能出精品书。在历届图书评奖工作中,有不少好书就是由于忽视编辑加工而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
众所周知,图书的质量是由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制质量等组成的。内容质量是作者劳动的成果,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创作周期,周期太短则必影响书稿的创作质量。编校和印制质量是在出版过程中控制的,其中裝帧和印刷是图书的外在质量,而图书的编校质量则是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在质量。编校质量环节包括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它也需要有一个周期。稿件质量不好,审稿和加工所需时间就长;稿件质量好则所需时间就短。但能否省略这一环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般来说,书稿是在选题拟定以后由作者来完成的,由于种种原因,书稿与原选题之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差,需要在审稿中与作者沟通,以把握原选题的脉路。此外,任何作者在写作时都会受到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一时想得很周全,即使是名家也难免有一时的疏漏或不妥,而使书稿存在欠缺。因此,编辑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的精神对稿件进行认真加工,确保稿件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尽可能发现问题并予以弥补,以保证书稿质量。任何书稿变成图书前都要进行加工整理,使书稿符合出版的要求,这是图书出版的必经之路。
我国一大批著名的编辑家无一不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对稿件的内容和语言文字等高度负责。
3结论
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完全可以根据各个学校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一个方向有侧重地发展,以一个方向为主,兼学其他课程。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再系统学习自己的课程。以编辑为中心的,应当加强文化知识、语言文学、编辑实务,同时要再选择一个专业,有计划地学习其核心课程;以出版发行为中心的,则应侧重学习出版法规、现代出版技术、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等课程,此外,还要学习成本核算、企业管理等课程内容。此外,要加强见习、实习环节,这样,毕业时即可在就业市场上畅通无阻。
笔者最后认为,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宽泛,编辑出版学专业应放宽培养口径,可尝试从全文科背景转向文理(工)兼顾,以供将来有意从事某方向编辑工作的学生选修。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编辑工作的质量意识,以便从业上岗后,有牢固的质量意识。百年工程,质量为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