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回百转只为更美的风景
2017-09-27陈金叶
【中图分类号】G633.3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作为一首哲理诗,它没有艺术形象可言,内容也浅显易懂。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通常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三点: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2、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3、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并将目标(2)(3)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然而,预设就在一位学生的回答中被打破了。
在导课时,当我询问同学们对诗文作者普希金有哪些了解时,一位同学回答道:“老师,我知道普希金。他爱上了俄罗斯的第一美女,有一位军官也喜欢这位美女,两个人为了争夺这位美女发生了决斗,普希金是被别人打死的,而且被人打死了还没人偿命。”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哄闹声一片。这位同学还煞有其事的强调着:“老师,为了预习这首诗,我昨天专门在网上查到的。”另一位同学马上反驳道:“普希金是决斗而死的,原因不是那样。有一位军官一直纠缠普希金的妻子,普希金和这名军官决定通过决斗了结。在决斗的过程中,军官不遵守约定提前开枪,打中了普希金的心脏,普希金决斗后在病床上躺了三天后才去世的。”反驳的同学还加了一句:“我可是阅读《名人传记》的,网上的话你也敢相信?”
两位同学的争论让班里一下沸腾起来,我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对第一位同学的自主预习给予了肯定,同时赞许了第二位同学良好的阅读习惯。此时若纠缠于普希金的死因和曾在俄国盛行一时的决斗现象,争辩还会继续。若避开这一话题不谈,学生心中肯定存疑。既然学生对作者很有兴趣,何不因势利导重新调整这首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通过询问我了解到学生对普希金的了解也仅限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如果主要由老师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成就意義不大。此时,我的脑海中生成了一个新的教学目标——“走近俄罗斯文学之父”,教学重点也有所调整。在学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暂且不变。
为了将学生带出争论的泥淖,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普希金是因决斗而死,但普希金是因为决斗而名垂史册吗?”面对这一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普希金名垂史册是因为他对文学的贡献而非死亡的原因和方式,这一问题将教学引入了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的学习。通过诵读、赏析、讨论、感悟,学生感受到了清新流畅的诗句蕴含着深沉热烈的情感,感受到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情绪。
导课过程的小插曲虽然稍稍改变了课堂节奏,但结合学情生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会更为贴近学生。对于普希金这样大腕级别的诗人,学生需要更多的了解,更何况是学生感兴趣的又有“故事”的诗人呢?初一大多数的学生虽第一次接触普希金,但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里也不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阅读,对打好文化根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我将第二课时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设定为“走近俄罗斯文学之父”,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作者有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教学重点为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在活动准备之时,我将整个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借助书籍或网络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创作以及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每个小组在整合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一个方面进行展示。
一周之后的课堂展示环节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精彩程度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小组诵读了《致大海》,有的小组表演了《黑桃皇后》中的一个片段,有的小组将普希金的生平制成了图文并茂的大事年表,我也为学生朗诵了莱蒙托夫的诗歌《诗人之死》。在活动中,学生们惊叹于普希金的文学成就,也为普希金的英年早逝而惋惜。班级展示活动结束后,学生完成了《对话大家》的练笔。在练笔中,有学生写到:“《致大海》让我感受到了奔放不羁的、动态的美,也让我感受到了它波澜不惊的、静态的美。”“走近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之美,感受到了追求自由之美,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许就在感知文学作品之美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犹如师生共同参加的一次旅行,开放性的课堂犹如一次自由行,艰难险阻在所难免,旅途中的奇趣也会相伴相生,人在旅途,任何意料之外都是意料之中。课前预设固然重要,但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目标更弥足珍贵。也许教师准备的那瓢水不能解决学生的饥渴,那么不妨和学生一起去寻找一片海。虽然会千回百折,但从桶中汲水和从海中取水的境界还是有所不同吧?这就是在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时我和学生一同领略到的别样风景。
作者简介:陈金叶,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从事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坚持“爱语文,爱学生,让学生爱上文学”的理念,让语文课堂成为有趣、有味有争鸣的园地,在潜移默化中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