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合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2017-09-27谭月秋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分工合作教学

谭月秋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已日益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为数不少的小组合作学习显得浮华而低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合作意识的淡薄,合作技能的欠缺,教师引导的不当。但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合作需求。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合作需要、合理分工,优化合作、合作后交流,实现合作目标,这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合作;学生;需要;教学;分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为学生建立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老师只把合作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理解让学生合作的实际含义,学生小组合作,只是依“令”而行,教师机械性地叫学生开始,然后又草草收场,学生有的合作,有的没有参与,还是各做各的事,甚至有的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只是在小组内看看其他同学做什么,这样的合作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呢?筆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合作需要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的更新、完善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因此,教师首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先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照图形的观察,然后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征。当学生基本找到它们的特征后,教师问:你想知道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吗?学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时,老师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合作、探讨、共同确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最后由学生带着他们的讨论结果去看书本中对这两种图形的特征的描述,这样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一定会掌握到位,并且记忆犹新。其次是,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合作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条件,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使合作更有意义与价值。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例2、例3时,他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一组,数出并摆出35根小棒,要求学生在摆之前,先想一想,小组内怎样用最快的速度数出35根小棒,而且摆出让人一下子能看出是35根小棒。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要求,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必须进行合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数出35根小棒,因此每个小组都是如此分工合作的:组内的三个人每人数10根扎成一捆,还有一人数散的5根,这样合作,就能达到最快的速度,并且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是35根小棒。

二、合理分工,优化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学习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集体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分工与合作的意识。

1.分工。通过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尖子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些,为了表现自我,他们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甚至是什么事都抢着干,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则成了听众,他们获益不多。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时人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不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合作。学生是否能够合作或合作得更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就会造成小组合作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对怎样与同伴合作还非常陌生,小组内学生各做各的,思考方法单一,探索粗浅。因此,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多走动,多观察、倾听,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调控、促进,必要时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三、合作后交流,实现合作目标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展现自我,探索真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合作后的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如,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先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对照图形进行观察;然后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征;最后给学生合作的时间。当学生基本找到它们的特征后,老师问:“你想知道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吗?”学生有了交流的自我需要时,教师再组织小组内的同学一起交流,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共同确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学会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的意见,在交流中吸取他人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取人之长为己用,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收益。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合作达到有效的目的。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进取,才能开创教学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川、欧阳新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2湖北教育出版社

[2]吴中民《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2013.6吉林大学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工合作教学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小蜜蜂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