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
2017-09-27张怀玉
张怀玉
【摘要】新课改的今天,学生主动发展已然成为教师共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主动发展的引擎。而数学知识的严密体系和螺旋递进的特点,呼唤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建构。因此,本文通过激活有源、建构有味、延伸有为的观点,努力使得学生主动发展变为现实。
【关键词】激活 ; 建构 ; 延伸 ; 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49-01
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长流水,这主要是针对教师应有的知识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主动发展已然成为教师共识。但学生主动发展的引擎在哪,很多老师并不清晰,教死书,教教材现象依然普遍,有的老师努力为学生数学学习创设情境,但往往为情境而情境,学生只关注情境本身,课堂没有数学味,导致学生学习缺乏活力与动力,因而很难主动发展。
我们知道:数学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具有螺旋递进的特点,一类教学内容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针对这种特点,教师要做到的是: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透,这就是说,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因此我认为建立知识联系,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导入激活 让探究有源
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知识基础、思想方法是学习新知的源泉。新知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阶段,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主动发展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抓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调动其知识储备、思想方法,使新知探究有源,这样学生才能有主动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体验。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时,导入阶段,教师通过填一填:15÷3=30÷( )=( )÷30=5÷( )的训练,让学生回顾旧知“商不变的性质”,继而回顾商不变性质的研究方法——举例、观察发现、初步获得结论、验证、获得结论、应用的过程。这个回顾过程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活了思想方法,达到了旧知回顾与研究方法再现的目的,使得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研究及结论把握有了源头活水。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认识》的内容时,我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物体对称现象,充分感知对称现象的特点,为后面揭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做了很好的奠基。
二、過程建构 让探究有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而内化的前提就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有效问题的激发,点燃主动探究的欲望,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学习迁移,自主建构,这样的课堂将是灵动的课堂,也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新知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
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时,探究的过程我充分放手,通过例题内容的呈现,让学生填一填、看一看、悟一悟,提出了下列问题:“大胆猜测,分数有什么性质?这个性质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分数呢?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怎样说服别人,引发验证的需求,在充分讨论并经历各种情况验证后,得出并逐步完善分数基本性质的重要结论。这种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的过程,使得新知的学习更加有味,同时也让新的知识、研究方法、建构过程充分融入学生脑海,这种入海,将是滔滔不绝,惠及学生一生。
三、总结延伸 让探究有为
探究习得,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建立自信。然而做好总结延伸工作,必然会让这种探究热情继续延续,使其欲罢不能,为后续学习再留活水。
以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探究为例,学生经历了举例—计算—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深入探究了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获得了重要的结论。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后,教师适时加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学生不仅能从所获知识的角度加以回顾,更重要的是,回顾了研究的历程,虽然学生回答还不完善,但是已经有了过程、方法回顾的意识。此时教师的画龙点睛的一问:“利用这样的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将课堂再次推向了高潮,让课堂回味无穷。学生的回答:加法有这样的规律,减法、乘法、除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这种推测,会引发积极再探究的热情,而研究方法的习得,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同时为后续新知的学习再次注入了源头活水。
综上所述,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有源、有味、有为。我们知道,数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是直接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和模型,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思想材料,要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些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度引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法,学会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第一手材料,让学生去洞悉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种发展,必将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活水。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