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共同成长
2017-09-27何花李野
何花 李野
反思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尤其是《纲要》颁布以来,反思已逐渐受到幼儿园的高度重视。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从认知心理学提出:教师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国外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由此看出,反思对教师的成长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新《纲要》强调在真实情景中研究真实问题,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纲要》颁布后,我园始终以反思为抓手,一步一步地推进《纲要》的实施,逐步培养出一支懂反思,会反思,乐反思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真正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回顾我园教师走过的反思路程,深深的体会到: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一、管理者对反思价值的重新定位,是开展反思的前提
1、重新领悟反思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管理者重新学习“反思”的理论,从思想上进一步明确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其次,开展全园“反思大讨论”, 在讨论上让教师明确反思对自我专业成长的作用。
2、发挥评价激励的引导作用,保证反思的深入发展
首先,即不追求好文章,重要的是关注教师是否在思考,不求反思札记的数量,更关注反思的过程;不重惩更重奖(激励),随之采取相应管理的策略,引领反思的顺利开展。
其次,业务园长认真审阅每一本反思札记,给予细致和分析和评价。
二、激发教师反思的内在需要是开展反思的关键
激发教师反思的内在需要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中,首先从激发教师的内在需要入手,其主要策略:
1、在重温整理自己的反思中找到兴奋点,激发需要。
我们要重温、整理反思札记,从中找出闪光点。教师们在整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找到职业兴奋点,从而强化自己的职业感,延伸、拓宽、转移教育行为,如:关心幼儿,得到家长承认
2、在学习、比较同伴的反思中激发需要
教师们从同伴的反思中各取所需,如,一位年轻教师谈到:我在组织孩子们认识动物的活動中,突然有一位孩子说我和爸爸坐轻轨到动物园,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的议论“轻轨”,话题由“动物”转向“轻轨”此时我不知如何调控,突然想起周老师反思中写的关于“从幼儿的需要想到的”,我顿时豁然开朗,马上调整计划,与孩子一起产生一个新的主题——轻轨,深受孩子们喜欢。从同伴的反思中自己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有创新,能顺利完成,由此,反思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体现,自己想写反思的愿望自然而然强化。
3、在集体交流中体验成功,激发需要。
(1)反思碰碰车
我们在教师办公室的一面墙上,装饰了十多辆可爱的碰碰车卡通形象,五彩缤纷,一旁醒目的栏目名称“反思碰碰车”犹如一道彩虹贯穿上方。每个月教师将自己的反思贴在自己的碰碰车上,向大家展示,为每位教师向他人交流搭建平台。
(2)凡人名句
我们在办公室为教师们开设了“凡人名句”专栏,以前张贴的是“名家名言”,现在我们将教师反思中精彩绝句、妙段打印出来替换了名家名言,不定期的更换,每学期力争让每位教师反思语言都能上一次专栏。教师看到“凡人名句”,心情无比兴奋,她们说:原来教育真谛诞生于我们,反思,我们由衷地喜欢。
三、树立问题意识,是深入反思的核心。
1、营造问题氛围
针对教师不明确问题的内涵,我们采取了问题个案分析, 问题大寻找等途径帮助教师寻找问题。一是抛出了一些问题,让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细化问题,如:怎样做孩子学习的支持者?怎样延伸主题活动?……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分解,教师明确了什么是问题。
2、学习寻找问题的方法
寻找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要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关键是教给她们寻找问题的钥匙,我们利用真实的教育情景,让教师在情境中寻找问题,明确找问题的方法,引导教师从活动的主体(教师、幼儿)身上找问题;从活动的相关要素(教育环境、活动材料等)找问题;从活动过程(过程的展开、方法、偶发事件等)找问题;从活动的结果(目标达成、家长同伴反馈)找问题。明确了这些方法后,教师们掌握了找问题的思维方式,逐渐会找一些小而实的问题了,大多数教师写札记的畏难情绪随之而消失。
3、讨论解决问题
会找问题是开展反思的关键,而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是开展反思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由于我园教师学历、理论水平参差不齐。找到问题后有的会深挖根源,找到有效的策略,有的则一片茫然。于是,我们又经历了讨论解决问题阶段。其做法是:
教育漫谈:即教师在办公室里,就某个教师遇到的问题进行你一言我一语的漫谈式讨论,从而逐渐澄清事实,明了观点,明确操作方法。这种教育漫谈既可以是教师自发的,如:一次备课时,周老师说“家园栏内容可以包括哪些?”教师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最终达成共识,周老师的问题就在宽松的漫谈中得以解决。另外,教育漫谈也可以是幼儿园事先拟好议题,在专门安排的时间里,组织教师有准备地参加研讨,这种协作学习形式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热点研讨: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围绕一个个从教育实际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如《纲要》实施之初,我们探索“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时,要求教师走进孩子,观察记录孩子生动、有趣、典型的事件,如何观察幼儿?如何做观察记录?成为哪个时期的热点问题。我们采取了参与式讨论,先请一位教师介绍自己的观察记录方式,其他教师针对每种方式讨论其利弊,补充其意见,以此解决教师的困惑。
难题会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教师个人所无法正确判断、解决的难题,也需要同行、专家的会诊,方能“对症下药”,使《纲要》目标得以实现。我们采取了“洋专家”和“土专家”相结合,“洋专家”即幼儿园之外的高校、教科研机构高层次的学者,她们主要会诊难度很大,需要理论支撑的问题如:如何处理课程的预成和生成问题等;“土专家”即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主要会诊操作层面的问题,如:如何让家长会活起来等。
三年来,我园教师在反思的研究中专业素养得到了长足进步,主要反映在专业化成长上,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能写自己的教育故事,阐述自己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在师幼互动中,更多的是关怀、接纳、尊重、支持、合作、引导幼儿,与幼儿平等互动;在家园协调共育上,争取家长主动参与教育,主动与家长协调、沟通,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水平;在教研活动中,能进行思想交流,共同研讨教育中的问题……
尽管如此,但是我们对深入进行反思还有很多困惑,还需专家、同行的引领,需要我们踏踏实实攻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