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2017-09-27普瑞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做数学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

普瑞萍

【摘要】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部分发展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 做数学

G623.5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部分发展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发展,进而带动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加上眼看、耳听、脑子想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逐步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正确表象,使几何图形与图形概念之间形成一座桥梁,便于学生在学习几何抽象概念时,作为思维的支撑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供“玩”和“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设这样的情境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最后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操作中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探究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驱动探究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给出正方形、长方形“草地”,根据情境提问,计算“草地”的面积,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适时地将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草地”,并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算出草地的面积吗?”“你能自己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两个问题的指向不在公式的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思考方法。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又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①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提问: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化曲为直法)②出示一个硬纸板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滚动法)③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测绳法)④教师把一个带线的小球在空中转一圈,怎样量出小球转动的轨迹所形成的圆周长?还能用刚才所讲的一些方法吗?⑤揭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这里,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疑———疑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三、设计活动使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课堂上创设能让学生参与操作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图形与几何”中有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等。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等,判斷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小学阶段比重比较大,由于概念抽象,公式多,计算难度大,是学生比较“头痛”的一部分。教师只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抓住“症结”所在,充分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突出问题“结点”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那就会变“痛”为“不痛”,全面牢固地掌握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王仁 《小学数学教学论》

2.柳海明 《现代教育原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做数学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
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