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把握 合理运用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2017-09-27谢长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9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谢长培

摘 要:延时评价,就是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回答不予以及时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时间适当向后拖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在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的评价方式。它重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把学生推到问题开始的地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现和研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延时评价

【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强调“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因为它在实现三维目标中具有调控、激励、导向、反馈功能。但不容忽视的是,及时评价也有它的不足,特别是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中等以及偏下的学生来说,会失却很多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相对于及时评价而言,延时评价自有它的妙处。所谓延时评价,就是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回答不予以及时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时间适当向后拖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在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的评价方式。它重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把学生推到问题开始的地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现和研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延时评价的运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 正确把握延时评价的时机。

1、案例一

在校内的一堂《三角形三边关系》中,通过引导探索,学生逐步认识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提问:“只要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一个学生迅速说出,必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行。教师喜出望外,连声说道:“对对对,一定要有任意两字。你真聪明!”紧接着,教师借助“12、8、6”这组数据,逐一计算、比较、证明。

2、案例二

刚刚结束的第20届《现代与经典》(深圳)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张齐华老师执教了《圆的认识》一课。在研究半径(当时还未揭示这就是半径)的特点时,学生汇报出“有无数条,每条长度都相等”,张老师并没有立即肯定,而是在“无数条”、“相等”两个词语旁边各加了一个“?”,并意味深长的说:“真的有无数条吗?真的都相等吗?”特别把表示疑问的“吗”字拖得很长很长。

从上面两个案例比较得出,学生的基础差异导致了认识的深度差异。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知识点对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有难度的时候,适时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学生有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回答问题的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是否完善。如果像案例一中那样,教师立即肯定答案,并包办代替的进行计算、比较,非常不利于中等生的理解和掌握。而案例二中,张老师没有肯定也不否定,而是画了两个大大的问号,并拖着长长的声音问“吗?”,那种质疑,那种幽默,促使学生反思真的是这样吗?怎么验证呢?自然而然的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

当然,在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的时候,在突发状况、难以一时解决的时候,只要有利于更多学生反思、探究的时候,选用延时评价都是非常适合的。

二、合理运用延时评价的功能。

依然借用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这个案例。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这确实值得研究。

有学生发言说,这是他的直觉。

有学生说,在两条半径之间可以不断添加一条半径,哪怕是把笔头削得很尖很尖,画出的半径很细很细,直到看不出来。。。。。。张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她:“你真是一个奇特的女子!”其评价的中肯、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有学生犹豫着说,因为圆没有角,大家都一脸茫然。张老师也是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适时的引导: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顶点,从长方形中心点连接四个顶点就只能画出四条线段;那圆有角吗?圆上有多少个点?从圆心到圆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线段?张老师带领大家在屏幕上画半径,并要求每画一条就发出“哆”的一声,结果大家在一片“哆哆哆哆”的笑声中,深刻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张老师走到这个男生的面前,弯腰与他握手:“这就是高手之间的对话!”言简意赅,夸赞赏识,溢于言表。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正是张老师的延时评价,调控了课堂节奏,引发了学生反思“圆的半径真的有无数条吗”,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正是有了反思和探究的时间,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加上老师的引領和点拨,深刻理解了这一知识点。相比我们有些课堂教学中的人云亦云,效果迥异。

反观案例一中,如果老师不急于肯定其“任意”一词的正确,而是让学生加以验证,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在先前提供的几组数据中,把数字两两相加、与第三个数比较,发现有大于第三个数的,也有小于第三个数的;再进一步观察发现,只有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时,这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且会在重复的计算中,逐步发现一个简单的办法:如果较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运用延时评价,学生自主探究、优化方法,相比教师的逐一讲解,更显水到渠成,理解也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延时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方式,同及时评价一样各有功用。只有正确把握评价的时机,合理运用评价的作用,包括评价的中肯、适度、激励导向、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等等,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真正的交互,教师的教学才会真正的有效,学生的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可持续。

参考文献:

1、李启嘉--《关于理解〈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内涵的几点思考》

------《教育情报参考》2004年第7-8期

2、《延时评价》-----百度百科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爱数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