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命在场”,构建“生命化”的课堂
2017-09-27干超男
干超男
摘要: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轨迹,人类的活动原本就是动态的、富有生命力。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重唤历史的生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生命、激扬生命、敬畏生命。历史教育应是一个激活生命、提升生命的心灵感悟过程。从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出发,通过创设古典诗词、图片演示、角色扮演、联系生活、探索历史规律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历史画面在学生头脑中重现,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求知欲,创建生动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生命化 教学方式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轨迹,人类的活动原本就是动态的、富有生命力。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重唤历史的生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生命、激扬生命、敬畏生命。历史教育应是一个激活生命、提升生命的心灵感悟过程。然而,长期的历史课堂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经过、历史意义及影响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仅限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使历史教学显得毫无生机,同时也削弱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要让学生有真切的历史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关键还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历史教学有情即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历史教学有趣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打开知学、好学、乐学的动力之门。
一、以图说史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体。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时间和空间的有机整合。那么如何把历史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呈现给学生,我想关键还是将平面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直观、立体的历史情境学习。其中直观形象大的历史插图教学是不二之选。插图教学能使死板的知识,由抽象变直观,由模糊变形象,形成一幅幅活泼生动的历史情境。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课,很多同学比较陌生,那么教师可结合影视剧中相关剧情和图片,先展示萧峰、段誉、虚竹(三人分属契丹、大理、北宋三政权)人物图片,通过图片的观看并结合影视剧中相关情境,学生就能深知北宋时期,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接着教师展示萧峰与耶律洪基争执图片,让学生讨论二人为何兵戎相见,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为北宋与辽的大战做下铺垫。最后再展示虚竹与西夏公主重逢图片,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图片贯穿课堂发展主线,将历史由远及近,变静态为动态,跨越时空限制,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二、诗赋证史
历史是经验的总结与浓缩。将浓缩的历史经验有序、有趣的展现给学生,就必须要依靠于丰富多彩的素材,比如最具浓缩性与时代性的诗词歌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歌赋的积累,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同学没能具体了解每首诗词歌赋的历史背景,那么在历史课堂上,如能通过诗词歌赋的教学让学生情感浸染于某一历史时间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发展变化之中,既能满足他们兴趣所在,又能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
比如新教学八年级上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这课中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管鲍之交等,通过学生身临其境地讲述,让学生明确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
再比如讲述《唐的盛衰》,如何突出唐的盛与衰这个主题呢?我们以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及其诗歌来反映唐中后期的变化,向学生展示杜甫的《忆昔》和《春望》两诗,让学生把《忆昔》中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进行对比,感受唐的盛与衰,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唐盛与衰变化的原因。通过不同时期的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接受历史的熏陶,感受历史的发展变化,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三、角色演史
历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历史学科是记录真实历史事实的学科,历史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演绎。作为事实记载的使者,它总是展现着“是什么”;作为艺术演绎的舞者,它总是研讨着“为什么”。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是什么”和“为什么”总是机械记忆,过目则忘,毫无有效之言。那么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有效性呢?学习准备历史小故事,自编自导历史小短剧,是个有趣、有效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内容中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国历史,因此可以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历史小短剧比如《苏武牧羊》、《文成公主入藏》、《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等进行表演。历史短剧可以真实再现历史情境,使原本寂静的历史富有生命的活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规律释史
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科学。历史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目前新教材以主题式结构编排教学内容,历史的发展脉络就显得比较模糊,以至于在学习历史科目时,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不会梳理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从而机械化的记忆历史知识,毫无生动、有效可言。
历史学科并不是零散分布的,而是有血肉骨架的。抓住历史发展的骨架有助于简化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从而学会自主梳理课堂知识,变成有效的自主课堂。我们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梳理出如下历史规律,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规律进行课本的梳理,体会历史发展变化惊人相似性,养成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当然,营造有效课堂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借助乡土文物古迹、实物演示等等。历史的教育不应是机械化的“这是历史”,而应是灵动的“我说历史”,历史的教育也不应是教师单项的狭隘教学,而应是互动的思辨过程。通过创设各种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直接获取知识和体验,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改变了学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对教师而言,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营造了一课课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①姚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3年06期
②高秀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③贾永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年01期
④牛秀芳;充分发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将沉闷的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J];甘肃省基础教育教研网;2013年
⑤李秀丽;生动——历史课堂的真谛[J];民主教学;2012年10期
⑥何阔海;浅谈如何组织有效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