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童真 放飞童心
2017-09-27辛雪娜
辛雪娜
中图分类号:G623.71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等,即强调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在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体验和学习方式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通过音乐教学,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使学生逐步地成为音乐的爱好者。
因此,我要还给学生失去了的朝气和活力,改变过去的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单纯以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主的音乐教学形式。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采取形式多样、充满趣味的教学形式,引得学生来积极的参与与体验,享受音乐的愉悦,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在以愉快为核心的多种情感的激励下,促使其情知的紧密相融。
一、“趣”在语言交流中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形象化的语言是人容易理解,更容易体会。
1、运用故事激兴趣
故事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它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在教学中,我将音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情景,让学生轻松愉快进入角色,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而且,也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体会、表现及创作。
2、儿歌谜语增乐趣
儿歌、谜语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我将一些难于记忆或趣味性不强的歌曲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儿歌或谜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3、交流讨论添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知识经验都不同,因此他们对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和内涵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看法,对歌曲的演唱和处理上也有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向老师和同伴交流自己对该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想象。
二、“趣”在活动体验中
1、吹吹奏奏 体验乐趣
器乐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才能,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将一些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技能运用于乐器演奏的实践中,以丰富音乐活动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完美的音乐形象再现中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2、玩玩游戏 感受乐趣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其趣味性强,是深受儿童喜愛的活动。他们可以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习音乐,运用游戏的方式,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创编适合其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音乐游戏,使他们在娱乐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智慧与才能。
三、“趣”在媒体传递中
1、巧借图画促想象
美术和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形象的艺术,它们都反映一定社会生活,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境中感知,境中悟性的目的,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体会、表现及创作。
2、自制动画激情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了,抽象的音乐理论、虚幻的音乐形象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降温”。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各种现代电教媒体使教材生动化,使各种虚幻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四、“趣”在自由创造中
1、巧用人体乐器
以“动”来带动听觉欣赏,即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在听音乐上。俄国作曲斯特拉文斯基曾说:“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二者是互相联系的。
律动就是请学生听着音乐,感受音乐,并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的变化,将整个身体当做乐器,有控制的做出各种幅度和力度动作,重新表达出他所听到的乐曲。在学生的眼里,音乐课是处于次要的地位,不需要动脑去想,用耳去听,用手去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喜欢东摸摸西敲敲,转来转去的。我就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律动教学。
2、施展个性才华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教学重点”。这是江总书记在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创新精神就使人敢于创造、勇于创造和善于创造,有一种创造的胆识和气魄。这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小学音乐课中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必然的。就是运用音乐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灵感,迅速、快捷的捕捉新的艺术形象,并把它表现出来。
在实践中主要有下列几种:
(1)真情演绎
新课程标准指出“表演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培养他们的即兴创造力 并以饱满的情趣投入到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2)趣味节奏。
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乐曲旋律、节奏要求、歌词或塑造某一艺术形象创编节奏。
上述这一系列的创作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及时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而且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音乐创作实践活动,较好地发展了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了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能力。
经过一年的摸索实践,我感受到自己在教学上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趣味策略地实施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尤其是由于我们重视音乐人文与音乐情感的体验,强调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把学生的需求摆在教育设计的中心,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了充满趣味愉悦气息的音乐学习生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本策略的实施,使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表示“很喜欢”或“喜欢”,许多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能力和表演水平都比过去有所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过去很少有发自内心独特的看法,而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去面对新的作品,并能通过独立反思,生生合作等自选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感悟、理解音乐。在校艺术节、十佳歌手、节日的表演或每周小舞台等表演中,他们都能积极报名参加,认真准备、投入地演出,而且“演”技比过去提高了,演得形式丰富了,内容也深远了,可见学生的审美层次、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正在不断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