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索

2017-09-27董金杨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9期
关键词:纸片开放性物体

董金杨

【分类号】G633.3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艺术。怎样进行有效提问,如何通过有效提问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是值得仔细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教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索

“课堂提问又称课堂问题,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进行教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问题是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在课堂教学中,全体同学都能够齐声回答的问题并不算是一个好的问题,往往真正有意义的提问是学生和教师都想去讨论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各自的知识水平。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有效提问策略非常重要。那么,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就要巧妙的设置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有效的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总结规律,逐步形成科学思维,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提问呢?

一、 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学习最强大的驱动力就是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推动他们去进行科学探索,当学生们在探求到答案后,那种成功的愉悦感就会成为他们继续进行学习探索的驱动力,促使他们在学习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新颖独特,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感到有趣,从而愉快的接受学习任务,教学就会有个良好的开端。

例如我在讲授《阿基米德原理》一课时,采用“两条鱼的对话”情境来导入新课,大鱼说:“我的浮力大,因为我的体积大”,小鱼说:“我的浮力大,因为我在深处”。那么,到底谁所受的浮力大呢?这一情境使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产生疑惑、好奇,同时也产生了探究和求知的欲望。所以,这样的课题引入,既有趣味性,又有吸引力,很容易的就吸引的学生的注意,一下就把学生带到科学研究上来。

事实证明,如果问题的情境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他们就会以愉悦的心情去探索问题的答案,直到问题的最终解决。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具有趣味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问题设计的新颖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 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育先辈叶圣陶先生曾讲过“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物理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在引入《大气压强》一课中,我拿起一张纸片,在纸片脱手落下时,我问:纸片为什么会向下落?学生们自然会回答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接着,我拿起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将纸片覆盖在玻璃杯上,然后倒立玻璃杯,纸片没有落下,为什么呢?马上学生们都陷入深思。然后我继续追问,纸片都受了哪些力的作用?学生们会说重力是垂直向下的,纸片没有下落肯定还受向上的力的作用。我接着问,这个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一阵思索后,学生想到纸片的周围只有空气,一定是受到了空气的作用,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想到问题之间的联系,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由浅入深,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三、 问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拓展

“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说的是善于提问的人像木匠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结疤,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循序渐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握问题的坡度,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容易的到困难的,由简单的到复杂的,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知识面不断拓宽,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社会能力的转化。

课堂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由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如在讲授《力的作用》就有这样的递进式问题1、力如何体现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如何体现物体间相互作用?3、为什么两个力才能产生相互作用?4、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影响?5、力对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影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这样的几个层次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就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教师的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因此设计问题是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提问时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设置问题,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四、 问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

在如今教学方法异常丰富的年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无穷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通過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如我经常会这样引导学生:假如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没有大气压,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没有惯性,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假如地球没有了磁场,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在这些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容易的得到了培养。又如在讲授《物体的密度测定》一课时,我会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给你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再选择一种器材,怎么样才能测出一小块金属的密度?在学习测量不规则固体物质密度的常规方法后,学生会根据实验原题思考增添什么器材去解决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开放性,那么留给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就增大了。又如在做“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时,除了实验要求外,我还会让学生探索:如果出现灯泡不亮并且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接近电源电压的现象,怎么才能利用实验器材找出故障?探索性实验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还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积极思考身边的问题,这样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逐渐地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性、开放性思维就会不断的被开发,收获的远远不止是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问、善答,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本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在融洽的课堂环境中,悄然收获着教学相长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47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片开放性物体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纸片也能托住水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