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品德“历史题材”教学三部曲

2017-09-27潘素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三步曲教学

潘素燕

【摘要】《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方面的内容,面对教材中大量的历史知识,许多老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一不小心就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知识型的历史课,忽视了品德学科的品德性。怎样才能在历史题材教学中凸显品德教学的品德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准确定位目标,悟历史教学的‘品性”;“把握教学内容,寻对接历史的‘人性”;“ 关注学习对象,激历史体验的‘德性”等策略来凸显小学‘历史题材品德教学中的品德性。

【关键词】历史题材;教学;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G623.1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的独有意义:历史支撑“中国心”的形成。“历史”不可磨灭的作用是能使传统美德活起来。由此可见,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历史”不等于历史知识,品德性是它的灵魂!怎样才能在历史题材教学中凸显品德教学的品德性呢?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中去,学会对历史的思考,学会对社会的思考,学会对人生的思考。

—、准确定位目标,悟历史教学的“品”性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指引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着教学实效。

以《鸦片的背后》一课为例。本课有五大块内容,分四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述“鸦片——特殊的武器”,重点是讲述鸦片作为特殊武器的作用,让学生明白鸦片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让学生体会到鸦片能毁了一个人,能毁了一个家,更会毁了一个国。

第一次,确定的目标为:

在课上,老师的一个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回答是发自内心的,“我感到悲愤,中国这样大,为什么会遭受这样大的屈辱?”“我感到失落,中国的领土,银子主权都落到了列强的手里,我们当时的中国人都不感到痛心吗?我们中国当时是怎么啦?”……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叹和质问,让这节课到了思想的高潮处。从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这节课是有质的,但问题是这么多的内容是三个课时的内容呀,量太多了,直接导致教学课时划分的不科学。

第二次,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课上,通过抓住教材上“四个兄弟吸食鸦片”的这么一个缩影,把这个点做大,做足,先讨论一个富裕的家庭被鸦片能害成流落街头。那还会有什么人受害呢?再通过分组讨论拓展:如果农民,商人,军人和官员都在吸食鸦片,当时中国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通过学生的讨论,确实深切地感受到鸦片是毒害整个中国啊!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了鸦片的危害。再一个“为什么当时中国会有那么多人吸食鸦片?这么多鸦片又是从哪儿来的呢?”通过学习交流,让孩子们体会当时有这么多人吸食鸦片的原因是中国官员的腐败,国民素质低,由于无知,医疗技术差等原因才会有这么多人吸食鸦片,进而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了解中国的闭关自守所带来的危害,进而体会英国人把鸦片云运到中国来的阴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次,教师的课时目标贪全求多,分散了课堂的有限时间,造成了处处用力但又用力不够的后果。而第二次,课时目标小而实,针对性很强,具有很好的操作性,是能够在第一课时达成的。足见,我们每一位教师牢牢树立“历史题材”教学的目标意识,认真审视教材,抓住领悟历史的着力点,来悟历史教学的“品”性。

二、把握教学内容,寻对接历史的“人”性

随着年级不断升高,品德与社会教学逐渐加大了知识含量,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很大,因此,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开始,找到一条生活与“历史人”相结合的通道。

1.依赖历史细节,构建对话平台

历史本来就是由人创造的,历史的“人化”就是把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突显出来,让人走向前台。寻找一个个与儿童同构的对话平台,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比如,《鸦片的背后》中选用的“吸食鸦片的四兄弟” 这么一个缩影,把这个点做大,做足,拓展到农民,商人,军人和官员都在吸食鸦片,当时的中国到处是一翻受鸦片毒害的景象,从而真切感受到鸦片的危害;依赖这样一个点,一个细节,搭起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平台,从而让孩子有话可说,使这一个个历史事件在这些细节中站起来,拉近了历史与孩子、教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2.凭借生活经验,搭设对接跳板

历史题材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遥远又陌生,教学后只是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上,始终觉得隔着一层,融不进当时的情境之中。因此我们在讲述“历史人”的生命叙事过程中,要善于以这些现实问题为媒介,唤起学生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其搭设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

三、关注学习对象,激历史体验的“德”性

历史知识课的学习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光要认识到,还要体验到。我们在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形成相应的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要把知识与品德教育进行结合、渗透、融化,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1.创设情境,唤发历史情感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缺乏与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对应的生活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情境性教学”。

以《中山陵前》一课为例,先从“长辫子”和“裹小脚”导入课堂,让男同学谈谈:“如果整天扎一条长辫子,会怎样?”让女同学谈谈:“如果从小就把你们的脚裹起来,变得小小的,你感觉怎样?”再切入到孙中山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利用一些震撼人心的一些数据、图片,并配合凄凉的音乐,引领学生一起重新回到那段历史中,去亲历去感受那段耻辱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种种这些,激起学生愤怒的情感,更激起学生对孙中山在当时背景下挺身而出的英雄气节的佩服与尊敬。

2.提炼情感,捕捉瞬间感受

历史在学生眼里是那个年代的事,往往他们会比大人还要冷静地去看待并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捕捉学生的真实感受,放大他的情感,以感染全体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中山陵前》此课中,在看数据、图片时,在和走进人物时,要穿插着把老师的感受主动地表达出来,在情感表达上给学生作示范,并且在学生的发言中,及时捕捉他们真实的瞬间的情绪,以此教会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当学生在情境中重回历史,真实地感受那段苦难,当他们的心灵被震撼后,他们的情绪被激发出来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教会学生多种搜集资料途径,以及简单的整合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在历史题材课文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在历史题材教学中立足于品德教育,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把知识与品德融合起来,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品德性,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过程中,自然就体现了‘历史题材品德教学的品德性了。

【参考文献】

[1]郑爱华.搭建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桥梁[J].小学德育,2008.8

[2]董海霞.略谈品德与社会课堂历史题材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步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三步曲”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小学作文批改“三步曲”
创作童诗“三步曲”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周研究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