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体会
2017-09-27晏海蓉
晏海蓉
【中图分类号】G633.2
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淡漠、狭隘、自私、缺少起码的文明礼貌、缺少爱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犯了错误为逃避老师的批评教育而撒谎等现象,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自控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作为既是班主任又是政治教师,我对学生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从家庭教育方面分析学生身心特点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1、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不看报刊杂志,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助孩子干这干那,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很差。
2、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千方百计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怨子女好吃懒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她们。
3、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
4、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有的家长干脆自己出手帮孩子出气,甚至还有些家长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
二、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教学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很适合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课親和力的有效形式。
我认为案例教学应当掌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案例的编选
1、案例要能够尽量多的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受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的影响。
2、从生活中精选案例。案例教学的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教师应注重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真实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
(二)案例的讨论
上课时,我先将案例发给学生讨论。
第一步:学生阅读,精研案例。这是学生发现问题,确定分析方向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研读,学生应拟出发言提纲,以待小组讨论及全班交流。
第二步: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基础,在此阶段,教师应有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教师要深入小组巡视指导,及时了解讨论的气氛和进展情况,并作相应处理。对发言繁琐、离题者给予提醒;对争论激烈互不相让者适时小结,缓和气氛;对沉默寡言、气氛沉闷者,启发引导开拓其思维,消除其自卑,使其产生积极参与意识,确保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有效进行。
班级交流既是学生智慧见解的总汇,又是提供给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争辩和交锋的机会,更是学生集体施展才能的“交汇点”,是对案例教学效果的深化和检验。在切磋交流中,人人得到启发、思考、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得到消化,难点也在切磋中突破。
(三)案例的评价
这是对案例讨论的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对平时发言不够积极而此次讨论中有进步表现的学生,更要注意正面激励,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对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典型思想,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应给予正确的评价,要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当然,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从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四)课后作业式,即在课堂中学习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案例的自学讨论,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其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使用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得有一定的检查和反馈。
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寓教育于组织管理、教学和活动之中。
(一)、寓教育于组织管理之中
开学初,我就组织了学生民主选举班干部,成立班委会,并努力克服形式主主义,废除“干部终身制”,让他们把能为大家办实事的小伙伴推选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定期召开班干会,逐一落实责任制,并指导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计划,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还指导他们表彰先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与纪律教育渗透在组织管理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二)、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我利用晨会和思品课等主阵地,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渗透革命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学纪律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努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利用班会、班报等阵地向学生灌输对优秀班级的要求,学习方法,“身边的榜样”等内容,使学生有奋斗目标,有衡量标准。
(三)、寓教于活动中
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各种活动中,通过学雷峰、树新风、迎“五·一”、尊师敬老,庆国庆,谈思想“迎新年”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增强对祖国人民热爱之情,让他们从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觉悟。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强化道德行为规范,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