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的课程改革 构建新的教学机制
2017-09-27张霞
张霞
【摘要】根据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精神,学生的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为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全面自主发展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课堂真实、朴实、有情感、有交流
【分类号】G423.3
【正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充满无限活力的生命体。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教育要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生命化的教学机制,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价值,激发起学生生命行为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的语文课教学究竟应该如何改革,如何去演绎孩子的生命历程呢?我们在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一、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自自然然的。师生在课堂上都回归真实、自由、个性的做人状态,都说真话、吐真情。真实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境界,在于营造一种自然的范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感悟和体验,得到熏导和感染,接受训练,形成语感。
二、给学生一个简单朴实的课堂。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专家说过:人家(指国外)总是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了,我们却总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小學语文学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学会识字、写字,然后读书,当心中有了表达倾吐的需求和愿望时,就模仿学过的文章“话例”,依葫芦画瓢式的学写文章就是了。当然在以上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简单一句话,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七字经。
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有选择性的放弃,要有所为。要学会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不必将课文分析讲解得那么透彻,不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面面俱到、感悟体验说得明明白白,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三、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教师都要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挖掘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教师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点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教师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们:“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氛围。
四、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他特有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观念,对同一篇课文,对同一个句子,甚至是同一个词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学《凡卡》一文中,有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对话:读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你同情凡卡吗?你愿意帮他吗?你想怎样帮他呢?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有的说愿意是一只自由的小鸟,带凡卡离开皮鞋店,回到爷爷身边;有的说愿意变成一棵圣诞树,出现在凡卡面前,给他欢乐;有的说,愿意把凡卡接到自己家里和自己一起生活,一起上学……等等.稚嫩的话语,纯真的感情,灵动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怎么不让人为之感动?而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的点拨和引领,教师要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撞击学生的思维之门,促使他们的思考与交流向纵深发展,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能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
总之,建构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机制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
3、《谈谈语文课怎样做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叶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