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感恩教育的思索与探讨
2017-09-27杨秀梅彭立强
杨秀梅 彭立强
摘要:感恩是人际关系维系的重要因素,人本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社会感恩的窗口行业,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护理专业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尽人意。笔者从感恩教育的误区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高职护理;感恩教育;误区;探讨
【分类号】G711
“……你们把我生下来不让我享福,为什么要生下我?!……我选择不了你们,你们可是选择了我……”当父母管教不爱学习、花钱大手大脚的大学女儿时,女儿的哭诉深深的刺痛了我;当看到渭南市的某初中女生以生命的代价表达对父母二胎想法的抗争时,深深震撼了我;当费劲心力抢救病人无效,迎接疲惫的护理人员的是家属响亮的耳光时,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肯定错了,错在哪里呢?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的变革处于剧烈状态,个人的欲求和表达被无限放大了,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各项政策的深度改革使得这一现象更加突出,人本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社会感恩的窗口行业,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护理专业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尽人意。
感恩是人际关系维系的重要因素,狭义上表面上是指对他人给予帮助的感谢,广义上深层次的含义是指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回报他人、社会和自然。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人感恩情感的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误区
1、感恩教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
“给妈妈捶捶背,给爸爸端杯水”这些幼儿层次的感恩教育手段,显然不能满足和适应现阶段大学生的需要,但是感恩活动的组织者也只能常常想到“帮妈妈干一次家务”等,很难想象这样的感恩教育有什么成效,其实干家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并不是妈妈的家务,感恩教育处于报恩的低层次阶段。
2、感恩教育陷入形式的怪圈
一提到感恩教育,大家就想到感恩父母,感恩教育征文,感恩教育报告,感恩社会就是到敬老院去,这样的感恩教育在大学生这里变成了搞活动。往往是报告会上报告人声情并茂、泪流满面,会场内声嘶力竭,就像一场表演会;学生到敬老院去,常常是累坏了老人、留下了一些垃圾。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
3、感恩教育成了品德教育
感恩教育以说教为主,往往上升到品德的层次,道德的高度,压的学生喘不过起来。对家长、老师这样的感恩教育,自我意识超强的现代大学生而言常常理解为家长和教师的索恩诉求,常常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激烈反抗,这样的感恩教育适得其反。
4、感恩教育成了感恩表演教育
现实中的感恩教育往往有时间的限制,在没有引起学生感恩认同的情况下,通过言语的引导使学生做出感恩的行动。这样的感恩教育只能算是感恩表演,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感恩教育对策的探讨
1、感恩教育的定位
感恩教育首先是感恩认同教育,懂得感恩,才会心存感恩,自然产生感恩行动。反过来,感恩行动促使他人的感恩认同和感恩行动。
感恩教育是給予教育。感恩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必需的,一味索求,从不舍予的极端利己思想是短视的,是行不通。“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才是和谐的人生,完美的快乐的人生。
感恩教育是平等教育。感恩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个体是独立的,关系是平等的,个人的责任和权利应明确,教师和家长决不能大包大揽,越责越权行事,在教育受教者时,更不应高高在上的指责批评,施教者也应有所感悟和反思,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影响感化他人。。
感恩教育是生活教育。感恩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对亲人的关爱、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帮助、陌生人的援手心存感激,满怀喜悦。绝不是当亲人老了,同学陷入困境时的怜悯;绝不是老师愤怒了,陌生人冷漠了,才无奈的选择。感恩是一种生活状态。当地上有一张废纸(这张纸可能是别人乱丢的,也可能是风从别处吹来的),顺手捡起就行了。不应该为培养学生感恩自然,爱护环境,专门组织学生去清理这样的人为垃圾。
2、感恩教育要精细化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确定好详细的计划,活动在精不在多,决不能写个征文、做个报告、举行次活动就算是一次感恩教育。例如,以“水”为主题的感恩自然的教育活动,首先做好水的主题宣传,让大家明白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多少水,像每生产1千克牛肉需要16000升水等,有助于感恩情感的形成。再举行节水窍门的征集,最后是节水活动。
3、感恩教育要体验化
没有人喜欢被他人站在道德的高度对自己指手画脚,感恩教育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做好隐性的体验式的感恩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护理病人是他们以后的工作,因而感恩的心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家长,病人等等,甚至扮演求助者等,让他们体验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情感的层次教育学生。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意义重大,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处于主动地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既要顺应时代的趋势,又要引领时代的发展。
作者简介:杨秀梅,女,汉族,1976年1月出生于山东昌乐。研究生学位,从事英语教学十余载,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定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