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7-09-27周慧娴
周慧娴
摘 要: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玉雕创新教育亦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文从对玉雕专业学生在雕塑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在雕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在雕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雕塑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分类号】G642;J30-4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解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是玉雕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最关键的部分。 因此,在雕塑艺术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时刻以敏锐的目光和广阔的心胸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而学生自身也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 雕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 批判和调查能力,在运用知识和理论,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点、 新发明的一种能力。 是制作具有独创性的受到自己或别人赞赏的东西的方法。 其主要包括创新思维、 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 实践能力等。 而其中创新思维是基础。 一幅好的雕塑设计作品的核心应该是创新能力的再现。 对于雕塑作品来说,要求新、 求异、 求变、 求不同,而这个新就是要有创新。 他必须能够解决一些问题,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换句话说,一幅优秀的雕塑设计作品从某种角度上可以也看作是艺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的结果。 而雕塑作品的创新反映到教学上就要求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雕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师而言,要在雕塑艺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本身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由于雕塑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重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就要求实行互动式教学。 与其它领域不同的是雕塑艺术由于自身独特的性质,其具有观念不断变化的天性。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雕塑的过程的各种方法,明白雕塑的本质意义,才能摆脱桎梏,超越表面形式和他人风格的诱惑,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2.2 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
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的艺术表现营造一个民主、 自由、 平等、 和谐的学习氛围。如果教师对学生习惯于讽刺和责难,而缺少肯定和激励,那么学生就会产生 “我很失败的” 心理,从而压抑了创造的潜能。 因此,在雕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对雕塑艺术的感受和内心的真实情感,建立宽松的环境,鼓励和强化学生的独 创 性,少些贬斥和讥讽,多些奖励和鼓励。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创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2.3 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在上课时,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从观察的角度去认识去思维,诱导学生动脑、 动口、 动手,以树立学生的积极思维手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4 学生空间造型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艺术本质上来说就是创造,就是要不断超越,超越自己,超越别人。 艺术创作的审美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因而其审美心理活动也是也相应的是
一个多样的过程。 然而,在实现过程中,它离不开艺术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造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空间的把握。 雕塑具有很强的三维性、 实体性、 立体性等空间形式特征,因而它需要创作者具有较强的空间把握能力。 一般来说,雕塑创作者对空间把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现实空间的把握,即雕塑作品对现实空间的适应、 修饰和
创造,是雕塑建艺术的中心任务; 对心理空间的把握,即人们雕塑作品适应人们的心理的审美形式; 对创造空间的把握,即雕塑作品对周围环境与人们心里空间的关系;对情感空间、 精神空间的把握,即学生在雕塑过程中,对物体的主观认知情感。其次,是想象力培养。 想象力是推动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动力,是智慧与心灵自由的结晶,是创造新能力的前提。 对于学生来说,想象力是其中最活跃的成分,在无穷变化的想象力作用下,强化并提取适合于艺术表现,艺术处理的因素。 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把想象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的始终,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创新人才。
2.5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雕塑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 罗丹说过: “所谓才能到处都有,没有的是性格,而性格是才能的脊髓” 。 現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雕塑家的共性明显增多,而个性却越发的变得模糊起来,因此,这就要求雕塑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雕塑教学中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国内外雕塑作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台北的苏振明先生曾指出: “鉴赏是一种逆行的再创作,创作是一种鉴赏后的表现活动。 ”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创造与欣赏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摈弃在陈旧的艺术理念中闭门造车,实际教学当中将随堂欣赏的内容与实践创作设计紧密结合。 良好欣赏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欣赏了众多优秀雕塑作品之后,在吸收前人在作品上倾注的情感及技巧的基础上,促进提高自我的表现能力。 长此以往,无论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内在创作动机上,学生的艺术修养都会有所提高。
其次,还可以相互展示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从学生的角度展示分析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雕塑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设计思维。 一方面,学生看到这些作品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逐渐消除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另一方面,又可从他人的作品中受到启发,从而激发创作欲望。 长此以往学生在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前,容易处于一种积极蓄势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正是创作灵感涌现的源泉。
众所周知,雕塑艺术创作中,创造力是一个雕塑作品是否成工作的重要因素。 因而,在雕塑教学中,在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更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雕塑教学的核心所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 马四勇. 浅谈艺术高中雕塑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 2014(15)
2、 李斌. 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大众文艺. 2013(05)endprint